山清水秀 留住乡愁

01.12.2015  19:27

山清水秀 留住乡愁

——汇川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掠影

董公寺五星村黔北民居一角。李娜摄

    近年来,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抓手的新农村建设在汇川这片土地上正如火如荼,阔步前行。

    投入到村到户,注重实在实用实效

    汇川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归结为“三点”(板桥镇娄山关村、泗渡镇松杉村、高坪镇海龙屯村3个市级示范点)、“三线”(即兰海、遵绥、青檬高速公路沿线100米可视范围内黔北民居风貌改造)、“三绿化”(将兰海、遵绥、青檬高速公路沿线6000亩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绿化美化景观改造)。

    创建中,汇川区按照“立足规划、突出产业、整合资源、整体提升”思路,突出一村一特,注重实在、实用、实效。区财政、交通、水利、工经、规划、住建等部门按照省、市、区“6+1”行动制定部门行动计划,积极参与创建工作。今年硬化通村公路20.3公里,硬化通组公路32.55公里,硬化人行步道19公里,修建产业公路8.4公里;实施3个人饮工程,解决了农村3012户12651人饮水安全问题;改造黔北民居3018栋,改厕改圈1979户,修建垃圾池及安装垃圾桶72处,修建污水收集处理系统25个,安装村组路灯432盏。

    近年,省、市、区、镇投入2.68亿元,带动群众投入6.79亿元,打造娄山关新农村示范带,推出了董公寺五星村、团泽镇洪江村、高坪镇永胜村、泗渡镇双仙村、高桥镇高石村等一批新农村精品示范点。

    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总体要求,汇川区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从项目规划选点、项目规划设计到项目建设,都让群众全程参与,让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以打造升级型示范点为重点,坚持统筹城乡,推进村庄建设景区化、农民收入多元化、公共服务社区化、文化生活城市化和居住环境生态化,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中抓特色、抓亮点,首先致力于农民收入多元化,在“”上大做文章。

    在今年3月全区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遵义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汇川区区长郭正勇要求把全面深入农村改革作为根本动力,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为抓手,大力发展城郊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生态农业和创意农业,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持续的以城市带动三农、以三农服务城市,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共生共融的汇川“三农”工作新路子。

    在此之前,汇川区为激活农村产业,招商引进台湾力禾种业有限公司、贵州联农种业科技有限公司、遵义劳仑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规模企业入驻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去年实现产值超过4亿元。

    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把农民收入多元化作为农村工作重中之重。仅董公寺镇就有73个省、市、区各类重点项目投入资金上百亿元。而大面积拆迁,以“”为单位的巨额钱款鼓了农民的腰包。该镇沿红村430户被征地拆迁农民就获得现金1.3亿元,户均收入30多万元。全镇被征1万余亩土地,补偿农民的资金达5亿多元。

    年产440万吨的海螺水泥厂在董公寺镇烂田、田沟、割麻三个村征地拆迁,涉及300余户千余农民就领走两亿元现金,有的一夜成了“百万富翁”。

    让失地农民在家门口就业,这是汇川区在抓农民收入多元化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海螺水泥投产后,镇、村协调厂方,让当地400余位村民进厂做工成为产业工人。依托海螺水泥,还带动当地运输业和建材业从零起步而成规模。

    不仅如此,农民被征地拆迁后,他们还引导农民转换农村生活习惯,修建宜居新村。镇政府帮助田沟、割麻两村征地拆迁农民请专家规划设计,集中修建住宅小区,配套医院、学校、幼儿园、商业和文化广场,让拆迁农民进小区、住楼房,过上城市人生活。

    立足地缘优势,利用优势资源置换优势资产成为汇川区城郊农民的另一大收入来源。仅有685户、1680人的高桥镇干田社区发挥“城中村”地缘优势,建厂房,兴市场,用土地资源实施资产置换,获取大量优势固定资产。如此“滚雪球”让社区集体资产增至5亿元,而社区居民人均2万元的收入中,“出租经济”占80%。

    积极引导农民把宅基地、承包地、闲置空房和猪牛圈以及林地等进行流转或租赁、转让,鼓励农民创建家庭农场,引导农民开办乡村旅游、农家乐、休闲避暑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至目前,全区引导和支持农民流

    转土地2000亩,引进涉农企业4家,发展种植大户20户。流转土地的农民获取土地租金加上为老板打工,日均收入均在100元以上。全区610户农民开办农家乐和乡村旅游,吸纳421人就业。仅板桥镇娄山关村村民开设乡村旅游,年收入即达5000余万元。

    面向遵义中心城区和重庆市场,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基地直销配送和休闲体验等各种经营模式共存格局,发展城郊农业和餐桌农业。去年全区种植蔬菜15万亩,产值达2.95亿元;种植水果6.2万亩,已建成5家水果加工企业,水果产值1.41亿元。特别是现代农业的加速推进,全区已有32家省、市、区农业龙头企业,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