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绿业兴民富”的美丽嬗变

31.07.2015  16:34
  省民宗委党建扶贫工作队在安龙县笃山镇大坡村探索实施土地整村流转,种桑养蚕,发展产业,催生了喀斯特贫困山区农村“以工哺农、承农启工、工农互动”的嬗变,走出了一条“山绿、业兴、民富”扶贫开发新路。

六子联动”创新党建扶贫

  安龙县笃山镇大坡村是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曾被人认定为“不具备生存条件的地方”。全村4个村民组230户1003人,耕地面积1940亩,全年人均产粮不到100公斤,人均纯收入3000多元。“九山半水半分田,养猪种谷不赚钱;姑娘一心往外嫁,媳妇不愿进家门。”民谣真实地反映了村民生活的无奈。

  2013年起,省民宗委派出党建扶贫工作队进驻安龙县笃山镇,与当地党员干部一起,开始向恶劣的环境、极度的贫困挑战!

  两年多来,大坡村的每一条崎岖山道,都留下了工作队员攀援探寻的足迹;每一块田间地角,都留下了工作队员挥汗如雨的身影;每一户村民家中,都留下了工作队员访贫问苦的声音。通过实地调研,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反复论证,工作队形成了“六子联动”的党建扶贫新思路。

  围绕土地找路子。工作队请来专家对气候、土壤等进行调研、检测,又组织村民代表到广西、云南等地考察学习,最后召开群众会议确定种桑养蚕,发展产业。 

  依靠能人扛旗子。村民自我发展无门无路,自主创业无能为力,必须有致富能人或创业大户带头领路。工作队通过沟通交流,大坡村在外从事矿产开采加工的企业家王登亮,愿意转型发展农业产业,回乡投资成立了龙林合作社,扛起了带领乡亲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旗子。

  用好村干挑担子。如何协调处理好群众、村支“两委”、合作社的利益关系,是农村“企业﹢农户”模式发展农业产业能否成功的关键。经组织培养和群众选举,王登亮高票当选为村委会主任,合作社与村委会担子“一肩挑”,和群众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流转土地搭台子。2014年初,龙林合作社成立后,王登亮按水田每亩每年400元、旱地每亩每年300元,把整村土地2250亩(含部分开荒地)流转用于发展蚕桑产业,涉及全村所有农户共230户。

  种桑养蚕增票子。目前,合作社已种植蚕桑共2800亩,计划2016年达到1万亩。按照目前蚕茧市场价格计算,每亩每年产值在5300元以上,利润在3000元以上。2015年可实现产值1100余万元,利润675万元,大坡村户均增加纯收入2.93万元,人均增加纯收入6730元。

  绿化山头改样子。种植桑树不仅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有明显的生态效益。2250亩蚕桑树绿化了山头,保持了水土,修复了生态,漫山遍野石旮旯的模样为之一改。

土地流转带来产业发展新模式

  企业“全投资、全风险、产业化”带动。合作社租赁耕地后,投资完善基础设施,购买桑苗种植,负责管护桑树苗成活,再将耕地及成活的桑苗无偿转交农户管理,待桑叶进入采摘期后,投资购进幼蚕分发给农户喂养。合作社与农户签订蚕茧收购合同,无条件以不低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农户的蚕茧,目前已投资600余万元。

  农户“零投资、零风险、自主式”参与。农户根据家庭劳动力状况和自身意愿,自主考虑决定是否承接桑苗管理和喂养蚕茧。农户从接管桑苗,到喂养幼蚕,到销售蚕茧,无须投入资金,无须承担风险。

  群众纷纷反映,这种模式使企业和农户形成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体,强化了企业发展产业的主体意识,促进了企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以及对农户种桑养蚕的精细化、保姆式服务,破解了贫困地区群众投资难、创业难、就业难、增收难的问题,是摸得着、看得见、有实效的精准扶贫。

贫困村变成了“小康示范村

  土地流转加快了大坡村农业产业化步伐,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多环节联合结成产业链,带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

  农业经营方式由个体转向企业。土地整村流转满足了有技术特色、有资金实力、有经营管理能力的合作社集约经营土地的愿望,实现了资金、技术、土地等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了农业集约型、规模化发展,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模式。

  农村劳动力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整村土地流转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更多的村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目前,大坡村常年在外务工人员有300余人。

  农民收入由单一转向多元。一是土地租赁收入,1亩水田400元、1亩旱地300元;二是就近务工收入,2014年以来,合作社支付群众除草、种桑苗、采桑叶等务工工资200余万元,人均务工收入近2000元;三是外出务工收入,全村常年在外务工236人,月均收入3000元,年总收入近89万元;四是种桑养蚕收入,除去成本,每亩桑地可收入3000元以上,1年户均增收2.93万元,人均增收6730元。

  农村产业由单一农业转向“农工互动”。龙林合作社已投资500多万元购进蚕茧抽丝机械设备,组建蚕丝加工厂,延长产业链,同时对加工生产蚕丝被等蚕丝系列产品进行了规划,“以工哺农、承农启工、工农互动”的新格局正逐步形成。

  目前,大坡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00多元,比2013年增加3600多元。省民宗委党建扶贫工作队还多渠道引进项目、多元化筹措资金,投入2073万元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如今大坡村民居靓丽,村容整洁,“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完善,乡风文明,邻里和睦,贫困村变成了当地的“小康示范村”。       (通讯员 谢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