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县88岁抗日老兵刘斌:一颗热爱祖国的心,永不生锈

12.08.2015  20:36

    新华网贵州频道8月12日电 大方县黄泥塘镇有个叫乌溪的小山村,村里有一条小溪缓缓流淌。溪边常常有个老人背着手笑眯眯地看着庄稼生长,嘴里自言自语地说:“雷锋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螺丝钉,我却是革命事业上的马掌钉……

    这位已经88岁高龄的老人,正是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战士刘斌。

    刘斌8岁那年,父亲去世了,成了孤儿的刘斌就给地主家放牛、割草,生活万般艰难。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0岁的刘斌比同龄的孩子成熟得早,懂得了什么叫保家卫国以后,一直想参加抗日,但却“报国无门”——哪个军队会招这么小的孩子兵?

    1945年,日本人打到独山,川军奉命援贵,路过大方,刘斌终于借着这次机会,进入国民党的陆军机械化学校战车教育团参与抗日。

    那年刘斌18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因为没有文化,作为新兵蛋子的刘斌没有得到扛着冲锋枪走在抗战第一线的机会,只有当个勤务兵,每天的工作就是运武器弹药和粮食。虽然当勤务兵没有在前线那么危险,但是遇到敌人要阻断军队粮道时,也是非常困难的。

    刘斌回忆说,有一次攻打塘坝场(独山县小地名),战士们还没有出发,团长就下达命令,叫他们后勤运输连的先押运粮食草料提前一夜出发,快要到达目的地时,遭到了日军的伏击。当时刘斌匍匐着藏在马车下面,只听得子弹啪啪啪的打在车板上。子弹还没停,一颗炮弹就掉在马车旁边了。只听一声巨响,刘斌就什么都不知道了。等他醒来,发现在一个土坎下面,全是死人,他动动身子,发觉没有受伤,但不敢起来,只有装死,一直等到天黑了,才悄悄摸回去。

    刘斌说,后来也不知道怎么回事,部队就撤退了。他们经过毕节,撤往四川,后辗转到潼南,驻扎在一个叫双江镇塘小林岗的地方休整。没多长时间,就传来了日军投降的消息,全军欢庆,大家都高兴地说这回可以回家了。

    1945年8月,刘斌所在的部队接到上级指示,要他们调转枪口打解放军。刘斌说当时大多数士兵都不情愿,出现了情绪。他也纳闷,为什么中国人还打中国人呢?于是和几个战友逃跑,因为身上穿着国军的军服,被解放军给“抓住”。在他们说明情况以后,解放军问他们想不想回家,想回家的就发给路费,不想回家的就留在部队打仗。刘斌一想,现在兵荒马乱,不如等到全国解放了,天下太平了才回去。通过教育学习以后,刘斌被分到华东野战军山东军区后勤军械部宣教科,当了解放军的一名通讯员,并在1946年下半年随部队从徐州开到临沂。

    1947年11月至1948年秋,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人民解放军各部队开展了“三查三整”学习活动。刘斌通过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整顿思想、整顿组织、整顿作风的学习,思想进步了不少,对于“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有了深刻的认识。在这段时间,他参加了鲁南之战,并在山东南临虎山口俘虏了很多国军,然后又让这些国军通过学习,成为了自己的好战友。

    后来,刘斌因为在学习活动中思想进步快,被提拔当了通讯员。刘斌说:“我的年龄小,老同志们都叫我小鬼,很是照顾我。我虽然没有文化,但机灵得很,我们的科长高永涵提我给他当通讯员。”当了通讯员,刘斌心里很是满意,但不能到第一线打仗,总觉得为解放事业贡献得太少。他好几次主动请缨,但科长高永涵总是取笑说: “小鬼,你连枪都扛不动,还想打仗,革命分工,有所不同嘛!”所以在淮海战役和京沪杭战役中,他都是给宣教科科长高永涵当通讯员。

    “后来高永涵在打沂水的战斗中牺牲了。我又调到运输连搞运输,抄起了老本行,运输连有个排长是个山东人,叫王里温,王排长非常喜欢我,让我去喂马、钉马掌和赶马车。

    刘斌回忆,有一次他被王排长派去押运一批重要军备物资上浦口前线。走到八卦洲时,遇到江口决堤,为了在洪水中抢救物资,他奋战了三天三夜。后来,刘斌因为保住了这批重要物资立了功,王排长夸奖说:“你刘斌干不了大事,但你搞运输还是很在行的,你就是革命中的一颗马掌钉。”当时,刘斌还不能不理解这话的含义。

    王排长还介绍过刘斌加入党组织。“我是想入党的,但没有这个福分。”刘斌说他的入党申请书曾多次交给王排长,可是还没等到组织研究,王排长又牺牲了。回忆起当年的情形,刘斌眼里闪着泪花。

    “虽然在行军打仗中,我只不过是运输连里的一个小兵,一颗不起眼的‘马掌钉’,但从退伍到现在,我一直谨遵组织教诲,一颗热爱祖国的心,永不生锈。”刘斌铿锵有力地说。

    是的,无论是当年的抗日战争还是后来的解放战争,为了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像刘斌一样的革命战士,犹如一颗颗永不生锈的马掌钉,永远闪耀着光芒,照亮后人勇往直前。(熊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