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巩县:对症下药真扶贫 聚焦发力拔穷根

12.04.2016  21:31

对症下药真扶贫 聚焦发力拔穷根

——岑巩县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工作侧记

    新华网贵阳4月12日电(通讯员徐学练 尚华 甘彪)近日,走进岑巩县天星乡东冲村,只见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40余名当地群众正忙着种植生姜,现场有说有笑,十分热闹。

    “今年我家的3亩土地都流转出去种植生姜了,不仅可以拿租金,还可以给老板打工,每个月有2000元的收入,比自己种地划算多啦。”正在栽种生姜的该村老岗屯组村民周明轮笑着说。

    今年,在东冲村,像周明轮这样的农户可不少。

    为进一步推进脱贫攻坚,努力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天星乡按照“1+10”文件要求,深入推进项目扶贫,抢抓大扶贫机遇,计划将东冲村打造为生姜特色村,成立1个生姜合作社,将有意愿种植生姜的农户全部吸纳进来,成为会员,通过抱团发展,实现种植生姜、圆梦小康的目标。

    “今年,我在东冲村投资500余万元种植生姜500亩,计划用5年时间,将生姜产业打造为天星的一个特色产业,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生姜种植户谷建明告诉笔者,他的生姜地每亩可产生姜2500公斤,如果行情好的话,他的500亩生姜将会获得大丰收。现在,每天都有40余人在他的生姜种植基地打工,多的时候可达80余人。

    “没有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也不敢投入这么大种植生姜。”谷建明说,为了保障生姜种植产业的顺利推进,当地乡、村两级干部多次到村组召开群众会议,挨家挨户上门走访,帮助其土地流转,并给予帮扶资金。

    据悉,今年,天星乡共为生姜发展项目争取到扶贫资金750000元,帮助流转土地500亩,通过进村入户宣传动员,召开群众会议10余次,修建机耕道2公里,带动2个村80余户400余人种植生姜,实现规模化发展,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

    “自从搬下山来,不仅找到了知心爱人,有了小孩,还通过发展思州柚走上了致富道路,真要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岑巩县注溪镇周坪村村民杨胜勇告诉笔者,未搬迁前,他家住在大山深处,从家到集镇全是山路,好不容易种点蔬菜、大米,得肩挑背驮徒步1个多小时才能下到山脚,赚的钱却只够勉强维持生计,寨上很多大龄青年讨不到老婆。

    2010年,岑巩县开始在周坪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杨胜勇第一个报名。2012年12月13日,他一家终于搬出大山,住进了两层楼高的小洋房,不仅房子漂亮,小区内水、电、道路硬化等配套设施非常完善,还得到了政府15500元的建房补助金。

    “搬到新家后,我种植了20亩思州柚,政府免费提供种苗、肥料和技术指导,明年我的思州柚就开始挂果了,按现在市价2元一斤,每年能收入10余万元。”杨胜勇兴奋地说,下步,他还准备申请办个电商店,专门销售岑巩的农特产品。

    搬得出,还要留得住。在村民搬进桐子湾新区后,当地政府通过多项惠农、富农政策,帮助他们大力发展种植业。在2万平方米的桐子湾新区周围,目前已建成800亩思州柚、860亩杂稻制种、300亩中药材、200亩西瓜和60余亩板栗的种植产业基地。同时,该村还成立了村级电商服务站,并于2015年10月底正式运营,设有农特产品展示厅、村级服务培训工作室、村级物流仓储中心及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店。目前,该店已申请淘宝、京东、12306等账号30余个,开设网店3家,主要帮助周坪村种养殖大户销售思州柚、土鸡蛋等特优农产品以及开展电商培训、网上代购等业务,服务站完成线上交易金额近7万元,通过网上发布信息线下销售90余万元,客户主要来自上海、贵阳和周边各县市。

    在产业基地的带动下,周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从4年前的1200余元增长到7000余元,小轿车、电脑、冰箱、太阳能等现代高档家用电器已变得非常普遍。

    以上只是岑巩县扶贫攻坚工作成效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岑巩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贫困人口的扶贫、脱贫工作,始终把人民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作来抓,高度高位推进,特别是在新一轮扶贫攻坚开展以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视察时提出的“四个切实”“六个精准”“四个一批”的扶贫工作新要求,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坚持以贫困户为基本对象,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群众脱贫致富为终极目标,巧打精准扶贫、脱贫“组合拳”,精准施策,全力攻坚,聚焦发力,农村贫困地区处处呈现蓬勃发展的场面,新一轮扶贫攻坚的美好蓝图正徐徐展开。岑巩县先后组织召开“全县大扶贫工作会议”、“全县易地扶贫工作会议”、“全县2016年脱贫攻坚调度会议”,与11个乡镇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状,11个乡镇与其下辖的80个村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书,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在全县形成各项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各种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各方面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的良好格局。同时,岑巩县制定了“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略规划,全面推行“挂图作战”,内容覆盖农业产业、易地扶贫搬迁、旅游扶贫、工业扶贫、文化扶贫等14个方面的规划图,通过明确精准扶贫对象、目标、责任、措施,采取时间倒排、任务倒逼、责任倒追的办法,力改“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确保扶贫工作有的放矢,向“减贫摘帽”发起全面冲刺。据了解,岑巩县53个贫困村都实行“挂图作战”,上图帮扶贫困人口3.37万人。为及时调整充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县党政主要领导担任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双组长,同时与11个乡(镇)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状,并从县直部门抽派11名科级干部到乡镇挂职副书记,专抓扶贫开发工作。同时,2015年由县委组织部负责选派80名驻村“第一书记”,加大脱贫攻坚人才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全县扶贫队伍建设。

    按照“识真贫、真扶贫、扶真贫”要求,集中人力财力,岑巩县以创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示范乡镇为契机,在全县范围内对建档立卡工作再一次进行排查、核查。通过加大督查力度、强化业务培训等方式,对扶贫对象进一步甄别,确保不漏一户一人。目前,岑巩县已完成全县1.73万户贫困户的数据更新,同时完成11个乡镇项目实施的信息采集,贫困村帮扶计划的信息录入和脱贫人口的动态管理等工作。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产业精准扶贫,岑巩县在做大做强烤烟、杂稻制种、精品水果三大主导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水产养殖、电子商务等后续富民产业。

    “十二五”以来,岑巩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针对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致富需求,围绕贫困户的增收问题,根据不同村的实际情况和贫困群众意愿,筛选出群众最迫切,最需求的农业扶持项目,按照户均到户、因地制宜原则制定了种植、养殖等系列精准帮扶措施,针对性开展精准扶贫。截止“十二五”末,全县建成红塔集团“清香甜型”烤烟基地5.5万亩;建成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5万亩;建成优质果品基地5万亩、茶叶基地3.7万亩、油茶基地3.6万亩、蔬菜花卉基地1.2万亩。通过这些产业共覆盖农户4.3万户16.7万人,其中贫困户1.7万户6.63万人。共培育组建了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州级12家,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111家,成功打造了“思州柚”、“思州水晶米”等省级名牌农产品,促进了地方优势产业蓬勃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底的3575元增加至2015年底的7016元,“十二五”期间,共减少贫困人口6.3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43.54%预计下降到2015年底的16.05%。

    坚持对象精准,就业导向,社会参与,分类指导原则,做好培训工作。2015年实施“雨露计划”1631人,其中:资助学生281人,“三女”培训100人,基层组织与致富带头人培训50人,产业实用技能培训1000人,“三位一体”培训200人,实施贫困地区干部培训110人。

    岑巩县把电子商务纳入扶贫开发工作体系,将电子商务作为转型升级、促进农村快速发展的重要抓手,着力打造“淘宝网特色”、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体“平台”、京东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岑巩县电商产业园建设,进一步推动贫困村寨特色产品销售。2015年,岑巩县投入专项资金近百万打造农村淘宝网县级地方馆,成功吸引百余家企业参与首批线上推广,直接和间接带动农户电商创收50余万元。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岑巩县采取“整合资金、统筹政策、整村、整组、整寨搬迁”的办法,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把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与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结合起来,与发展乡村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等特色村寨、特色小城镇结合起来,确保扶贫生态移民居住有改善、致富有路子、就业有岗位、迁出能稳定。据了解,目前岑巩县已完成易地扶贫搬迁第一批分房296户1312人。

    2014年,岑巩县建档贫困人口5.99万人,减贫1.1万人,实现全县“减贫摘帽”,2015年全年减少贫困人口1.52万人,15个贫困村出列,全县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6.05%,贫困乡镇发生率降低到“0”。 

[责任编辑: 邓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