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巩县立体生态农业唱响“富民曲”

28.08.2015  18:49

    新华网贵州频道8月28日电  秋高气爽的八月,龙江河沿岸的山坡上硕果累累,稻花飘香,鱼儿畅游,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近年来,岑巩县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大力发展立体生态农业。一片片绿色产业,正持续释放着生态红利,让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日子越过越红火。

     山上种出“金果子

    11日,笔者来到注溪镇周坪村楠木坳思州柚种植基地,只见青油油的柚果缀满枝头,煞是诱人。穿行在林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乡间林野的清爽与疏朗夹杂着阵阵果香扑面而来。

    “整个村子全都种柚子,全村的人就依山吃山,发生态财。”随行的村主任刘洪云说。

    楠木坳以前是片荒山,近几年来,党委政府帮助村民实施坡改梯种植,引进适宜生长的思州柚,让昔日的荒山地上种出了一片片“金果子”,成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宝库。

    “全得种柚子,才让我们富起来,40亩柚子,每年的纯收入12万元以上。”村民吴志金说,种了十几年的柚子,让我住上了小洋楼,开上了私家车,日子过得跟城里人没什么两样了。

    据介绍,全村365户几乎家家都种有思州柚,少的几亩,多的上百亩。目前,全村已种有思州柚4000余亩,人均收入达到8556元。

     田里育出“金种子

    “赶花就要趁着太阳大、温度高,才能提高授粉的机率,让稻子结籽饱满。”8月24日,注溪镇周坪村周家寨的刘元兵,顶着火红的太阳,趁着风,将手里的竹竿在稻花中使劲的摇了摇。长期在外务工的他,在得知家乡建起了高效生态农业园区,便拾起父辈们的“手艺”,回到家乡当起了制种的土专家。

    近年来,岑巩县加大生态农业投入,建成了周坪杂稻制种高效生态农业范园区。

    “搞了几年的杂稻制种了,比打工划得来。今年种了16亩,面积比去年扩大了一倍,纯收入4万块没问题。”刘元兵扳着手指盘算了下预计的收入,心情愈发地舒畅。

    据了解,岑巩县杂稻制种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运行模式,实施“订单”农业,让农户吃下了“定心丸”,杂稻制种产业辐射周边的镇远、三穗、天柱等县,生产的种子除销往华中、华南及西南地区外,还出口越南、缅甸、老挝等东南亚国家。

     水里养出生态鱼

    “由于水质好,我就不喂饲料,完全采取全生态养殖,远近的老板都是来渔场收购,销路一点都不愁。”养殖甲鱼5年下来,赚了75万余元,羊桥乡龙湾村村民吴兴平算起经济账,高兴得合不拢了嘴。

    “山连山,沟连沟,水产养殖大丰收。”这是近几年流传在岑巩的一句顺口溜。当地村民因地制宜,利用低山丘陵,山塘水库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渔业,家家户户脱贫致富奔小康。

    岑巩县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依托自然环境及区位优势,践行“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狠抓农业重点产业发展,带动全县农业实现转型升级,逐步引导群众走出一条绿色发展道路,现已形成杂稻制种、优质烤烟、精品果蔬等重点产业,农业的推动发展、富民增收成效逐渐凸显,小康创建物质基础逐步夯实。

    据统计,岑巩县目前共种植烤烟4.61万亩;种植精品水果(思州柚、水蜜桃等)1.04万亩;有蔬菜示范点2个,示范面积820亩,远销港、沪;稻田生态养鱼示范点3个,示范面积820;落实杂稻制种4.52万亩,成功向农业部、财政部申报了“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奖补专项,争取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26家,培育家庭农场126家,种养殖大户230户,发展新型农技人员182人。(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