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枝岱瓮村:从“三靠村”到“小康村”

18.03.2016  16:26

从“三靠村”到“小康村

——六枝特区岩脚镇岱瓮村的致富经

    新华网贵阳3月18日电(通讯员 王良豪)“高山姑娘下山来,黄泥巴裤子水桶鞋。”“岱瓮二面坡,背箩滚下坡。”“岱瓮白鸡坡,茅草房多又多,床前煤灶蹬猪锅,猪锅旁边是鸡窝。”……这首民谣,道出了六枝特区岩脚镇岱瓮村曾经的艰辛与困苦。30岁以上的光棍汉好几十个,是岱瓮出名的“三靠村”和“光棍村”。

    多年来,该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奋力脱贫,以改善基础设施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保护生态改善环境,走出了一条生态环保效益型的产业致富道路,成为当地远近有名的“小康村”。

    从一条通村路看脱贫变化

    阳春三月,来到岱瓮村,村支书孙翔带我们走了一条几公里的水泥路,还有一条环山路,村民们把这条路叫做致富路。

    谈及到这条路,孙翔还给我们讲了一段心酸的修路史。孙翔家住在孙家坡山顶上,烧煤要到两公里外的山下背,吃水有半年也要到两公里的山下背。1997年,孙翔将村子里恶劣的环境向镇政府反映后,争取到了2万元火工材料和占地补偿费。有了这2万元,他便开始组织群众挖路,才用了4天时间,红旗便擦到了半坡上。后来由于战线长,大部分群众没吃没用的,情绪有些低落。为了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他给刚生下三天的孩子也分了任务。孙翔一边指导大家,一边完成自己的任务。凿岩机坏了,自己扛回家修好,饿了啃两口馒头……

    孙翔说,在修路的过程中,还跟个别群众吵过嘴、打过架,累过,哭过,也想过放弃。从未吃过苦的妻子看到他实在累得不行,也跟着下山背煤挑水,汗水和泪水交织在一起真叫人揪心。

    孙翔还带我们去看了村里的大水池,孙翔说,现在路修通了,农户生产生活用水也解决了。

    通路、通水,改写了岱瓮村“清早起来去挑水,太阳当顶才回来”的历史。

    如今的岱瓮村,水泥路连接家家户户,绿油油的山,清清的河水,出门就坐车,茅草房没了,一栋栋“别墅”耸起来了,图书室、篮球场、卫生室、计生室、太阳能路灯,处处新景象。

    从一片经果林看致富路子

    六枝特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较为严重,但岱瓮村却是郁郁葱葱,满山翠绿。指着满山遍野的梨树、李子树、杨梅树,村支书孙翔自信满满:“这满山翠绿便是咱们岱瓮村的致富林。

    为实现村民致富梦想,村支部实施农村党员创业带富工程,请来专家讲授农业实用技术,入户发动群众种植果树等,告别了洋芋、包谷粑维生的日子。

    龙山,位于岱瓮村境内,海拔1500余米。因山形如同卧龙,故而得名,龙山脚下,生长着300余亩野生杨梅树。

    这里的杨梅树高达18米、树冠直径达20余米,岱瓮村这样的杨梅树并不是一两棵,它们成片地生长,多达上百棵,有的在空中交接,远远望去,绿荫如云,十分壮观。

    “我们村的杨梅味道特别好,因不施农药、化肥,好多外地人慕名前来购买。”孙翔说,“这些杨梅,每年都可以给全村带来30余万元的收益,平均到村民头上,每户约有2万元,我们正在努力打造世界千年古杨梅之乡呢。

    生活富裕了,岱瓮村没忘记环境治理,村支两委组织大量人力上山造林,派专人负责养护,秃山满绿荫,荒土变良田,森林覆盖率高达85%,是全区之最。

    据了解,该村森林覆盖率如此之高,有三个原因:一是坚持植树,村里每年都组织村民植树。二是坚决制止滥砍滥伐,村里制定了村规民约,有偷盗林木行为的,按偷一罚十处理,责成按盗伐1株栽种20株幼苗,并监护幼苗长至成林处理。三是森林防火做得实,村里成立了一支20人左右组成的防火宣传队,干燥季节深入到大山之中宣传喊话提醒,久而久之,村民们潜意识里已经形成了防火意识,有效预防了森林火灾。

    走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留住了青山、留下了金山,更是守住了发展和生态这“两条底线”,岱瓮村走出了生态环保效益型发展新路。

    从一个党支部看奔小康力量

    在交流中,村民们不断回忆脱贫攻坚的历程。村支两委提出了靠山吃山的发展理念,村民们围绕全村的发展展开大讨论。

    “发展思路和群众的需求合拍,大家十分积极主动。就像修路、修水池时,只要我们村干部一带头上山干,群众就和我们一道干起来。”孙翔说。

    在选择发展什么产业、如何去发展产业时,村支部深思熟虑。首先组织人员对市场进行调研了解,然后请专家来对土壤进行分析,再去区里请农业种植的专家教技术。

    如今的岱瓮村,美丽而富裕。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岱瓮村支部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全村群众发扬“宁流血汗不流泪、敢叫黄土变黄金”的精神,一路奋进。

[责任编辑: 邓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