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州七项工作创新引领特色精准扶贫路

25.03.2016  11:47

      黔南州以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出了一条独具贵州山区特色精准扶贫路。

    一是坚持产业扶贫。依托互联网、立体交通网“两网”,规模发展茶叶、果蔬、烤烟、刺梨、中药材和生态畜牧等特色优势产业,把农产品精深加工与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等产业结合起来,做活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山地旅游业“两山”文章,推进农业“接二连三”。保证每个贫困村至少有1个以上支柱产业,每个产业惠及80%以上贫困户。

    二是推进旅游扶贫。立足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平塘全球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迎接大众旅游时代。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康体养生等,121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收入70.67亿元。把散居的少数民族集中起来打造成民族文化旅游景点,推进传统村落保护+乡村旅游+民族村寨保护+扶贫攻坚,不仅整合了民族旅游资源,也为山区提供了扶贫开发的出路和发展条件。福泉黄丝江边少数民族村寨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评选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惠水好花红村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2015年旅游总收入422.59亿元,是2010年的3倍,年均增长25.6%。

    三是发展商贸物流带动扶贫。培育形成4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成全省最大的龙里快递物流产业园,开工建设贵州(贵定昌明)国际陆港等一批重点物流基础设施,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商贸流通大网络,以现代物流带动经济高速发展,激活精准扶贫内生动力。

    四是创新电商扶贫。黔南整合供销、邮政、农信社等资源,建设了政府主导、政企结合的“领略中国·黔货出山”电商平台,构建六大电商基地,推进“百亿电商惠农村”、“电子商务进社区”,形成“互联网+农村电商+产业扶贫”新模式。全州共发展电商626家,其中阿里巴巴56家、淘宝452家、贵州电商云118家。2015年全州第三产业增加值达416.7亿元,是2010年的2倍,年均增长16%。

    五是创新金融扶贫。探索建立精准扶贫风险补偿基金、精准扶贫特惠贷等机制,推出“惠农居”、“致富通”、“农耕乐”等金融产品,2015年共发放“双加”惠农贷18.34亿元,为借款主体累计节省利息支出5000余万元。创建信用乡镇、信用县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实现1467个行政村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网点全覆盖。推进供销社社员股金服务试点,办好“金融夜校”,发展农村合作金融。

    六是创新体制机制扶贫。大力推进产业贴息贴保和有偿使用、滚动发展。探索项目、资金、资源入股的扶贫机制,构建股权、股金和打工多元利益连接增收模式,三都、平塘等县引导贫困户利用土地入股、扶贫资金入股等发展茶叶、铁皮石斛、蔬菜;罗甸开展种植业借种还种,养殖业的贴息贴保;龙里、长顺开展养殖业代养、代种等。

    七是统筹城乡发展扶贫。黔南把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作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资源要素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实现产业培育更活跃,降低行政运营成本。“十二五”期间,全州城镇化率从35.82%提高到47.8%,高于全省5.8个百分点;城区面积增加68平方公里。20个示范小城镇完成投资19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