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恐怖袭击案对法国影响深刻
人民网巴黎1月20日电(记者 李永群)《沙尔利周刊》袭击事件发生以来,法国经受了重大考验,此案对法国的价值观带来了巨大冲击,法国社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思想分裂。最新民意调查显示,42%的法国人不赞成刊登讽刺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50%支持限制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言论自由。与此同时,57%的法国人不支持法国对叙利亚、也门或利比亚的军事干预,更有超过60%的法国人反对政府加强打击伊拉克境内的“伊斯兰国”目标。近日记者就《查理周刊》事件对法国的影响采访了巴黎政治学院教授、国际问题专家贝特朗·巴迪。
巴迪认为,《查理周刊》事件对法国影响深刻,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反恐成为法国政府的当务之急。恐怖袭击案发生以后,法国社会与暴恐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过去不管袭击的力度有多大,法国人总以为恐怖袭击离我很远,恐怖袭击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安全因素主要是指偷盗抢等普通犯罪,跟恐怖暴力没多大关系。这次震惊在于从此恐怖威胁成为国家议程的大事。在此气氛下,不排除风险失控,可能使法国的穆斯林成为袭击目标,其实他们已经成为目标;或者在立法与政治上走得太远:政界有人要求出台法国式“爱国者法案”,像美国“911”事件以后那样,有人在电视台声称要进行“意识形态战争”,检举揭发圣战分子与很难界定的激进伊斯兰分子。因此,短期内法国政界内部存在一定的“哄抬”风险。
其次,左派可能成为输家。围绕世俗化理念的争论:这是典型法国式传统。这一话题被重新激活,重又出现分歧。法国式的世俗化可以拥有嘲笑其他宗教的绝对权利吗?世俗化是面对宗教的中立承诺?还是一种谴责这些宗教的权利,包括攻击性方式?法国舆论对此正在出现分裂,天主教与穆斯林,即信教的倾向于第一种,即中立。与此同时,非信教的则受到恐怖袭击案的刺激,非常强硬,支持第二种,即可以谴责宗教。因此,无论怎样,左派可能会输,因为其选民中信教的与非信教的几乎各占一半。
之前总统奥朗德的民意指数很低。然而恐怖袭击使法国人暂时转移了日常不满,奥朗德可以为其执政团队重建最基本的民意。而右派则陷入尴尬境地:尽管很努力,萨科齐未能利用此次恐怖袭击案树立威望,仍然处于次要地位:右派因此不会出现长期团结一致的局面。
第三,法国进入一个多方面不确定期。目前法国政府做出各项政治决定都是非常棘手的:除了情绪激动以外,难以维持长久的团结一致。未能获益的反对派不甘心,现政权将通过法律来解决关于安全与自由问题。除了镇压之外,还应有其他选择:必须对被边缘化的人,他们大部分是移民以及第二代移民,实行真正的承认、尊重与融入政策。而且还事关外交政策:毫无疑问针对法国的暴恐与法国在非洲与中东的军事干预有关。尽管干预政策被证明不奏效,面对新的暴恐风险,是否还继续维持不变?因此,法国进入一个多方面不确定期。
巴迪认为,《沙尔利周刊事件》看不出对中国会带来直接影响:在法国发生的事反映了法国特色,是法国特有的:讽刺先知、在法国境外进行军事干涉、郊区问题、穆斯林在法国的融入困难等等。
然而,人们惊奇地发现世界所有国家由于不同原因,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受到暴恐袭击:美国、英国、西班牙、比利时,像印度、巴基斯坦、尼日利亚以及众多的阿拉伯国家一样,受到“圣战”分子的袭击;俄罗斯由于车臣问题,中国则是“东突”问题。因此,我们不能对这种暴恐掉以轻心,或者列为仅仅是个别人的行为。必须有勇气更深刻地从社会学来看待这一问题,这对所有国家都适用。
世界是千差万别的,只有互相认可,才能和谐共处。全球化增强了不同文化的人之间共存的需求:法国的错误在于不懂践行这一思想,以致于向最令人发指的恐怖袭击打开了大门。无一社会契约不建立在接受差异性与绝对尊重他人基础之上,尤其当他比你弱小的时候,不能嘲笑、不应抛弃、不可忽视他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