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五道加法”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

09.06.2014  17:59
一是“封山育林”+“人促修复”。针对人类生存困难的强度石漠化地区,采取封山育林管护和人工促进生态修复的方法,逐步恢复林草植被。如大方县西溪河小流域通过封山育林,配合客土回填、营养袋苗造林、集中管护等措施,完成营造林4950亩,森林覆盖率从8.6%提高到23.4%。二是“植被恢复”+“特色产业”。针对人地矛盾突出的中、轻度石漠化地区,实施坡改梯、人工造林工程以及发展经果林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如大方县桶井村种植桃、花椒、板栗等经果林330亩,引进合作社投资林下种植金银花、前胡、独活等中药材820亩,户均实现年收入5万元以上。三是“景观开发”+“生态旅游”。针对拥有较好岩溶资源景观的石漠化地区,积极构建良好的生态岩溶景观环境,发展生态旅游业。黔西县化屋基以前是一个石漠化严重的苗族村寨,从2008年开始将石漠化治理与打造“乌江源百里画廊”旅游精品线路结合起来,实施人工造林与坡改梯相结合,打造良好旅游景观,目前景区年接待游客达15万多人次。四是“水土保持”+“农田建设”。针对耕地资源匮乏的轻度石漠化地区,通过坡改梯和配套坡面水系工程等措施,建设稳产基本农田。如大方县羊场村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通过坡改梯工程建设基本农田336亩,新修田间生产便道1600米,铺设输水管道4.8公里,修建蓄水池20口等措施,有效缓解了石漠化地区工程性缺水现状,实现了“群众富”与“生态美”的双重目标。五是“草地建设”+“生态畜牧”。针对草地资源较为丰富的石漠化地区,采取以草地种植、改良和发展生态畜牧业相结合的措施,在富民和石漠化治理上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威宁县凉水沟小流域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人工种草4890亩,改良草地7395亩,建设棚圈9600平方米,年存栏羊2200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