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多举措提升执法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

28.02.2015  14:56

  本报记者 侯德明 通讯员 郭振跃 蒋海洋  近年来,安顺市检察机关忠实履行检察职责,坚持依法、规范、公正、廉洁执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提起公诉案件实现“零无罪”,涉检案件实现“零上访”,执法公信力和社会满意率进一步提高。2014年,在省政法委、省综治办满意率测评中,该市检察机关群众满意率达97.47%,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实现了连续3年提升。 

  安顺市县(区)两级检察机关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建立了走访联络人大代表“领导带头、责任到人、全面覆盖”的联动工作机制。2014年,共走访了驻安人大代表500余人次,搭建了与人大代表“面对面”、“点对点”交流平台;同时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等参与庭审观摩、案件评查、公开答复等工作,切实将执法办案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下。 

  转变执法理念,规范执法办案,坚守纠防无罪案件的法律底线。认真落实罪刑法定、无罪推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切实转变执法办案中“先入为主”、“有罪推定”、重实体轻程序、重打击轻保护等陈旧落后观念。建立了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重大刑事案件捕诉衔接制、非法证据排除审查制等10项防范冤假错案制度,并针对案件评查中发现的案件在适用法律和程序运用上存在的瑕疵和问题,制定了《侦查监督部门审查逮捕案件请示范围及程序规定》和《公诉部门审查职务犯罪案件请示、报备制度》等制度,以制度建设促进案件质量提高。 

  将“严、全、细、狠、精”贯彻办案全过程,狠抓案件质量。坚持案件受理“”,案件管理部门在受案中严审案件管辖权、诉讼时效等基础性问题,阻止了不符合条件的案件进入诉讼环节;坚持审查证据“”,坚持多层次多方面审查证据,存疑必问、必查,对需要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的案件,主动督促公安机关办理,必要时承办人通过自身侦查,主动收集证据;坚持案件办理“”,严格按程序办案,按规定制作法律文书,认真检查校对,增强规范性;坚持诉讼监督“”,严把案件程序关和实体关,将指控犯罪与诉讼监督融为一体;坚持能力建设“”,努力建设“精英化”检察队伍,严格落实办案层级负责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充分发挥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形成纠防无罪案件司法合力。 

  突出监督效果,将规范文明执法贯穿到每一个执法办案环节。对案件实行全程管理、动态监控,全面落实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全面、全部、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先后对559件案件进行了质量评查,及时发现和纠正执法环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运用统一业务应用软件对9157件案件进行全程、动态管理和监督监控,努力守牢案件质量防线。 

  深化检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以检察机关统一业务运用软件和受案大厅TCL显示屏为载体,及时、准确、全面公布所受理案件的基本情况、案件进度、承办检察官等内容,主动将执法办案情况置于案件当事人、辩护律师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着力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检务”新平台。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展示检察工作,以“看得见”的方式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与此同时,安顺市检察机关坚持从源头上超前化解矛盾纠纷,实现了涉检案件“零上访”。2013年以来,该市无省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交办的重大涉检信访案,2014年全市检察机关办理的224件群众来信来访,也没有1件进京赴省上访。其中,紫云自治县检察院已连续13年保持涉检案件“零上访”记录,普定县检察院和关岭自治县检察院分别被最高人民检察院和省检察院授予“文明接待室”称号。 

  信访动向研判超前。坚持对群众来信来访常摸底,及时排查,超前防范。与公安、法院、信访等部门建立重要信息互通机制,加强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并分析研判涉检信访的苗头动向,有针对性地做好事前预防和源头控制。 

  初信初访化解超前。各业务部门严把案件质量关,从源头上杜绝涉检上访。健全内部协作联动机制,针对可能引起矛盾激化,关系群众民生的案件,及时进行联合答复和联合接访,杜绝因接访不当造成检察环节出现新矛盾,防止初信初访演变为重信重访或缠访闹访。  办案风险评估超前。积极推行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从源头入手,逐案排查,及时掌握涉法涉诉信访隐患和动态,切实做到“发现早、处理好、稳控住”。将重大敏感案件、涉众型案件、社会关注的案件列为超前评估范围,坚持认真评估,逐一分析研判。 

  社会矛盾化解超前。本着边排查、边化解、边息诉、边防范的原则,坚持检察长接待制度,深入开展党组班子成员下访、巡访、约访、带案下访,努力将矛盾解决在当地,化解在基层。 

  坚持“零距离”服务。积极推行省、市、县三级检察院异地、远程、同步视频接访,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减轻诉累。在黄果树风景区、办事处和部分乡镇设立“检察室”或“检察联络室”,在学校悬挂“检察官联络牌”等,主动延伸检察触角,“零距离”联系和服务群众。依法办理刑事司法救助案件11件23人,积极为刑事被害人申请到救助资金18.3万元,切实解决刑事被害人实际困难。同时采取释法说理、公开听证、进村入户等方式,从源头化解矛盾纠纷,积极探索涉法涉诉信访事项依法导入、纠错、终结机制,加强息访跟踪,确保信访问题在法治轨道上有效解决。(原载《贵州日报》2015年2月28日第四版“读者天地”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