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民·追梦桥”引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开创美好幸福新生活

26.07.2020  16:02

    7月22日,在凯里上马石社区的兴美宏杨制衣厂加工车间里,几十名妇女正在缝纫机前忙碌着。车间负责人叫杨美,来自凯里凯棠镇凯哨村,是上马石社区搬迁户。在此之前,杨美常年在外打工,2018年开始做服装加工生意。

    “没想到创业能够得到这么多政策支持。”谈起创业历程,杨美连连感叹,在自己创业之初遇到困难时,工青妇组织送来了就业援助、创业补贴、贴息贷款。截至目前,她获得创业贷款30万元,带动搬迁群众就业68人。

    近年来,全省工青妇组织把打造服务品牌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以服务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为切入点,整合力量共同创建“新市民·追梦桥”品牌,搭起一座党心连接民心、农民变成市民、贫穷走向富裕的追梦筑梦桥梁,引领搬迁群众增强内生动力、实现稳定脱贫、全面融入城镇、过上美好生活。

    “新市民·追梦桥”坚持把引领搬迁群众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化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教育,搭“感恩桥”,建奋进之家,以理论引领人,以思想教育人,以组织吸纳人,以榜样感染人,引导搬迁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目前,全省累计在安置点组建讲习所790个,开展政策理论大讲堂14700多场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覆盖群众近100万人。

    在搭“致富桥”,建幸福之家方面,通过送培训上门,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实施安置点“土工匠”培育行动。今年以来,全省各级工青妇组织牵头举办培训班3310场,培训近20万人。同时,开展送岗位到人活动,组织企业到安置点开展招聘活动,帮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找工作。今年以来,全省工青妇组织牵头在安置点举办招聘活动749场,促进就业4.79万人,联合东部对口帮扶地区工青妇组织,点对点有组织地输出搬迁群众就业3.68万人。此外,还开展了送产业进小区、送贷款促创业等具体活动,有效帮扶搬迁群众创业就业增收。其中,共青团系统累计发放2335笔2.68亿元“青扶贷”,带动1.05万名青年就业。

    今年是特殊之年,如何切实解决群众遇到的难题十分重要。在搭“连心桥”,建温暖之家方面,建立困难家庭台账,积极帮助申请临时生活救助、医疗救助等,及时解决群众生活难题。

    今年,仅工会系统就向安置点发放送温暖节日慰问金615万元、筹措困难帮扶资金2473.2万元。同时,统筹工青妇组织助学项目,实现安置点困难家庭就读学生帮扶全覆盖,今年共资助安置点学生5584人、497.3万元。统筹“希望工程·陪伴行动”、春蕾女童班等阵地,建立爱心陪伴(托管)阵地314个,广泛开展少年儿童美术、书法、音乐、棋艺等培训。松桃自治县的“苗绣”陪伴项目,不仅培养了孩子传承民族文化的兴趣,也让家长掌握了一技之长。

    在搭“平安桥”,建和谐之家上,广泛宣传宣讲职工、青少年、妇女儿童等权益保障法律法规,开展宣传活动、法治课堂等820场次,开展法律咨询服务1.98万人次,参与化解矛盾纠纷和维权2331件次。实施外出务工人员跨界关爱行动,累计联系服务1.2万人次。引导和鼓励搬迁群众加入安置点志愿服务队伍,共组建志愿者队伍687支,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195次。

    加强安置点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搬迁群众市民意识,引导群众适应城市环境、融入城市生活,是搭“融合桥”,建文明之家的重点。开展城镇生产生活适应性教育,帮助群众掌握交通规则、家电使用、消防安全等城市基本生活技能。一些地区工青妇组织在安置点创办积分超市,采取文明积分兑换日用商品的方式,激励搬迁群众养成良好习惯、爱护公共环境、参与文明创建。同时抓好搬迁群众扫盲和扫盲后继续教育,累计在安置点创办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211所,开展教学培训978场次,培训群众6万余人次。引导搬迁群众自发开展唱山歌、打篮球、跳健身舞等活动,不断拉近搬迁群众之间的感情。近年来,开展送文艺下基层等文体活动2000多场次,参与群众60余万人次。引导安置点家庭强家教、正家风,破除早婚早育等陈规陋习。

    搭好追梦桥、建好筑梦家,打造顶天立地大品牌,助推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新市民·追梦桥”是广大搬迁群众追梦筑梦的过河之桥,也是全省工青妇干部建功立业的宽阔平台。(记者 许邵庭)

[责任编辑: 邓娴 谢素香]
全省“新市民·追梦桥”品牌创建工程推进会召开 孙志刚作批示
  7月27日,全省“新市民·追梦桥”品牌创建工程新华
贵州各级妇联在易地扶贫搬迁点建设“妇女之家”820个
搭“桥”建“家”心连心 ——贵州各级妇联在易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