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最快到现场,看警察有多拼——一个110女警眼里的“平安中国”建设

11.01.2021  20:46

  新华社贵阳1月10日电 题:为了最快到现场,看警察有多拼——一个110女警眼里的“平安中国”建设

  新华社记者胡星、汪军

  徐燕在贵阳市公安局110报警服务台工作(2012年10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徐燕是1996年贵阳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成立时,首批16个接警员中的一员。同事曾给徐燕保守地算过一笔账,作为一线接警员,十几年她总共接了70多万个报警电话。

  110的发展史,是我国警务模式改革的缩影。上世纪90年代电话开始普及,各地陆续成立110指挥中心,群众逐渐告别到派出所“上门报警”的历史。现在已是贵阳市公安局110报警服务台主任的徐燕说,刚到110工作时,2部电话机,每天约200个电话。

  徐燕(右)在指导新来的110接警员开展工作(2012年10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随着110电话量飞速增加,原有的警务模式开始不适应治安需求。贵阳的大十字街道曾经有一个环形过街天桥,4个出口分属4个派出所辖区。如果在天桥上被侵害,受害人需要描述清楚靠近哪个出口,“对地点的一问一答中,十几分钟可能就过去了”。

  1月8日,贵阳市公安局云岩分局110网格化接处警大队队员们在集合准备进行街面巡逻。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改革势在必行,在大数据等技术支持下,网格警应运而生。城市被划分为若干网格,一支支警察队伍负责各自网格巡逻街面。前不久,贵阳一市民报警,称其朋友发朋友圈,有轻生的语言和坐在高楼外檐的模糊自拍照。

  徐燕将照片发送至全市网格警手机,2分钟内,一名民警即回复“像网格里的一栋楼”。指令迅速下达,不到10分钟,警察就在40多层高楼楼顶,救下了这名已经喝醉的女孩。

  1月8日,贵阳市公安局云岩分局110网格化接处警大队的队员在进行街面巡逻。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110的每一次改革,其中重要的目的就是让警察更快到达现场。”徐燕说,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现场越来越不在实体空间,而转移到了虚拟空间,警务模式也需要相应改革。

  去年以来,贵州建设全省110统一警情接转平台,以省为单位集中受理报警,不断完善多维报警模式,视频、语音、短信等网络报警形式功能更加强大。

  1月8日,贵阳市公安局云岩分局110网格化接处警大队的队员在进行街面巡逻。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贵阳市民刘女士半夜打“黑车”回家,司机一路不断搭话,并绕路,她心生害怕要求中途下车但司机并不停车。情急之下刘女士拨通了110微信视频报警,警察在视频通话中安抚她不要害怕。手机对着司机,警察告诫他“贵阳警察看着你的,不要有别的想法,务必安全送乘客到目的地”。

  1月8日,贵阳市公安局云岩分局巡逻(特警)大队的队员在街面值守。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从报警到回家十几分钟,警察一直保持视频在线。刘女士告诉记者:“当时接通警察视频通话,感觉自己又活过来了,安全感一下子爆棚。

  这是1月8日拍摄的贵阳市公安局块数据指挥中心工作场景。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110是老百姓联系警察最直接的渠道。在110的背后,有一个庞大的警务体系在支撑,刑警、治安、禁毒等各个警种都在为建设平安中国努力。”她说,有的重特大警情要求3分钟到现场,“你知不知道,为了这3分钟,警察有多拼”。

[责任编辑: 刘菲 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