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底线 勇走新路 碧江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04.08.2016  00:08

近年来,碧江区围绕主基调主战略,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走出了一条生态美、发展快、百姓富的率先小康新路子,环境质量指数达100%,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 。守好山青底线,让大地常绿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碧江区委、区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来抓,实施工业园区、城市农业公园、城市湿地公园、市民广场公园、教育卫生文化园“五园兴城”,积极打造山水园林城市。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推广造林补贴制度,推行“即伐即植”模式,建成生态防护林和产业林50万亩,该区森林覆盖率达60.3%,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县”。

守好天蓝底线,让空气常新

环境就是民生,蓝天也是幸福。”该区实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优秀旅游城市“五城联创”,完成城区174条背街小巷的硬化亮化和城区农贸市场改造工程,投入1000万元进行整脏治乱专项治理。采取目标考核、环保评估、以奖代补、严格招商等措施,推进企业节能减排和技改升级,淘汰落后产能11家,碧江经开区被评为“全省第一批清洁生产试点示范园区”。目前,该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达95.3 %以上。

守好水清底线,让碧水常流

人心齐,泰山移。”碧江区注重上下联动,发动全民参与,搭建了高效的市、区、乡、村四级联动体系,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把生态理念融入生产生活,形成了全民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新风尚、新格局,凝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加强与上游地区合作,实行“河长”“段长”制,深化锦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新建雨污分流、污水收集管网247.3km,改扩建污水处理厂3座,污水日处理能力达12万吨以上。开展专项行动,强化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保护,违者从重处罚并及时曝光。全面推进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和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提高用水效率和达标排放水平。目前,该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和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率达100%,锦江水质达国家二类标准。

守好地洁底线,让土壤常净

小康不小康,首先要健康!”该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五规融合”,全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和形态,严格实行耕地保护制度,严守生态红线和底线,确保了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实施土壤环境综合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程,推行“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推广水肥一体化和轻基质育苗技术。建设库容达260万m3的工业公共渣库,并引进一百年不风化不腐烂的防渗膜材料,最大限度减少了水土污染。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搭建了集种植、加工、科研、物流为一体的中医药发展体系,被评为“贵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示范区”。

守住速度底线,让经济实力强起来

要适应和把握新常态,必须善用辩证思维、发挥比较优势。”该区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用生态环境营造发展优势,实现了发展与生态的有机统一,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心声。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施绿色化、信息化、服务化“三化提升”和就业、创业“两业引领”,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经济社会实现了较快发展。 “十二五”期间,该区地方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1%、24.4%、13.6%。碧江新区初具规模,城市面积扩至3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66.72%。获“全国经济社会环境优良十佳县”称号。

守住收入底线,让百姓腰包鼓起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该区打造了12个生态高效农业园区,推行园区景区化和农旅一体化,大力发展“三个万元”工程,发展龙头企业68家、专业合作社254个,发展中药材等特色产业22.5万亩。培育了以智慧产业园为代表的环保产业,通过农夫山泉、信邦药业等环保企业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引领1.5万人致富。推动服务业总量扩张、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从业人员超过8万人。2015年,该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449元、9410元,均比2010年翻一番。

守住脱贫底线,让小康步伐快起来

没有贫困群体的小康,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同步小康!”该区以苏州对口支援为契机,“”“”结合,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同步小康。即以宣传教育、人才培养、技术培训等软措施,提升贫困群众自主发展能力,以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生态移民、基础设施进村等硬措施带动,以城乡低保兜住底线。“十二五”以来,该区累计减贫4.2万人,贫困乡贫困村全部实现减贫摘帽,扶贫攻坚经验被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报道。目前,该区全面小康总体实现程度达96.3%以上,已被认定为全省同步小康创建达标县。

守住安全底线,让公共环境优起来

稳定压倒一切,安全警钟长鸣。”该区建立了公共安全应急预警机制和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机制,实施重大项目建设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有效遏制了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立了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和综合治理体系,探索推行街道、派出所、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五方联创”的“零发案小区”治理模式。以干群连心室为载体,构建了关爱农村留守群体的服务体系。目前,该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7.7%以上,获“全国创新社会管理先进县”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