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在荒山上的“绿色银行”

28.09.2014  18:01

建在荒山上的“绿色银行

——晴隆县茶产业撑起同步小康“半边天

    日前,贵州茶行业“十大系列”评选活动揭晓,晴隆有三个项目入选,分别是:晴隆县碧痕镇入选“十大古茶树之乡”,晴隆茶艺新品之旅入选“十大最美茶旅线路”,1980年在晴隆发现茶籽化石入选“十大影响贵州茶叶发展的重大事件”。

    乘着这一喜悦的东风,笔者对晴隆县的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一次深入走访。

    九月的晴隆,金风送爽,橘绿橙黄。无论是走在高山坡地,还是漫步在大街小巷,空气中总是弥漫着一缕淡淡的茶香,街道旁、小店内,品一品茶,成了晴隆人打发时间的主流方式。

    茶叶不但成了晴隆人的主要饮品,更是老百姓的重要经济产业。

    历史:世界茶籽化石之乡

    茶最早源于哪里?34年前,专家学者已经从晴隆找到了答案。

    1980年7月13日,贵州省野生茶树资源调查组成员、晴隆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卢其明在晴隆县碧痕镇营头山发现茶籽化石,经有关权威机构和专家鉴定,确定是新生代第三纪四球茶茶籽化石,距今100多万年,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唯一的茶籽化石。从此,晴隆成为世界茶籽化石之乡,是茶的起源地。

    据《安南县志》记载,早在明朝初期,晴隆就建有很多茶亭、茶馆,还有相对集中的茶巷,饮茶习惯已相当普遍,其种茶饮茶至少已有600年以上的历史。《安南县乡土志》还记载,早在十九世纪后期,晴隆茶叶就已经成为商品往外输出。晴隆人民煨茶、饮茶的习惯延时至今,其烤茶、擂茶面等古老习俗在一些偏远地方仍能看见。

    新中国成立以后,茶叶种植在晴隆县境内得到推广,曾经生产的“碎2、碎5”红碎茶达到国家标准二套样,畅销省内外,并通过广东、上海口岸出口,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特别是花贡茶场、县茶业公司在当时作为全省茶业发展的排头兵,相继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大叶茶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大叶茶名优生产基地、全国第一批无公害示范基地”,生产开发的绿茶产品获国家、省部级奖项30余项。

    决策:誓将茶叶打造成富民产业

    晴隆的茶业虽然历史悠久,但多年来均属于庭院经济,零散种植,对于群众来说,没有真正得到经济上的实惠。如何将庭院经济打造成富民产业?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立足县情实际,大力推进茶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2008年初,县委、县政府以1号文件出台了《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及一系列配套文件,每年预算200万元作为茶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力鼓励和扶持企业及茶叶种植户。对于种植户,按集中连片面积大小,每亩补助400元至800元;成立专业合作社的,每年补助5000元,同时还出台很多奖励性政策。

    其实,从两个机构的设置,或许更能看出县委、县政府发展茶叶产业的魄力和决心。一个是成立晴隆县茶叶产业发展推动组,以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为组长,县四大家分管联系领导为副组长。另一个是成立晴隆县茶叶产业局,在乡镇派驻茶叶工作站,配备26名茶叶技术干部。如此力度,在全省绝不多见。

    政策、资金、机构、人员“四到位”,该县茶叶发展迈入“春天”,曾经的一座座荒山,现在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2008年,全县茶园面积不足4万亩,如今,已超过了13万亩。2013年全县生产干茶2543吨,是2008年728吨的3.5倍,2013年产值为9599万元,是2008年1525万元的6.3倍。种茶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茶叶加工企业从两三家发展到56家,成立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12家。大多数茶叶企业通过了QS认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HACCP食品安全等体系认证。3家企业有机茶基地及加工通过了认证。

    “预计在一两年内,晴隆将成为全国优质茶叶生产基地,茶叶将成为实实在在的富民产业。”谈到未来的发展目标,县委书记姜仕坤信心满满。

    惠民:家门口的“绿色银行

    位于花贡镇普纳山上的巨鑫茶叶种植基地,1000多亩青翠欲滴的茶树分布在几座相连的大山坡上,每天都有一百多人在茶地里劳作,热闹非凡。一位采茶妇女一边采茶一边开心地告诉笔者:“我平均每天可以采6斤茶青,每斤35元,我分得一半,有100多元,还可以照顾家庭,比外出打工强多了。”笔者问她:“不是每天都有茶青采吧?”她乘机伸了伸懒腰说:“要干的活多了,栽茶、锄草、施肥、剪枝,一年到头做不完,哪样活路的工钱都差不多。这些茶园就像一个个银行,只要肯出力,每天都有钱取。”从她喜悦的话语里可以看出,老百姓通过茶产业的发展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该县茶叶产业局局长罗琳杰告诉笔者,如今,该县有12万人左右从事茶叶生产,惠及3万多户农家,按每亩茶叶9000元的收入计算,人均年收入可达9750元。

    罗琳杰说,目前,晴隆正在建设茶叶高效农业示范园,预计到2015年,全县茶园面积将达到15万亩,约16万人从事茶叶生产。按照晴隆县建设同步小康的意见,该县将在2019年实现全面小康。那时,正是晴隆茶叶投产的高峰期,茶农的人均年收入将超过10000元。

    下一步,该县将以入选“十大古茶树之乡”、“十大影响贵州茶叶发展的重大事件”、“十大最美茶旅线路”为契机,加强品牌建设,让“晴隆绿茶”系列产品逐渐走出贵州,走向全国。

    数据在刷新,产业结构在升级,一片片茶园的绽放和吐翠,为晴隆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茶叶产业是一个惠及千家万户的产业,不仅让大量的老百姓实现了就近就业,增加了收入,还保护了青山绿水。更重要的是,茶叶产业将为晴隆县2019年全面实现小康撑起半边天。”思路清晰的精炼总结背后,蕴涵着县委书记姜仕坤浓浓的爱民情怀。(陈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