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打牢基础 建好数库 精准扶贫 我们奔跑在小康路上

13.04.2016  11:52

      编者按:为实现不让残疾人在“残健共奔小康”的快车道上掉队,市残联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盯住两大战略行动、狠抓三个重点、突破四个关键”,为打赢贫困残疾人扶贫脱贫攻坚战打下坚实基础。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打基础之年,安顺市残联围绕夯实基层组织建设、搞好教育培训、摸准大数据、抓特殊教育发展、建好创业就业基地、抓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奔跑在“残健共奔小康”的路上,脚步永不停息。

(第一条)

      “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市残联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盯住两大战略行动、狠抓三个重点、突破四个关键”,为打赢贫困残疾人扶贫脱贫攻坚战打下坚实基础,实现不让残疾人在“残健共奔小康”的快车道上掉队。
      “残健共奔小康”是残疾人工作的重要目标,市残联以“两个体系”建设为主线,残疾人“五项重点工作”为抓手,将残疾人事业融入全市经济社会提速发展的大盘子中去谋划、去部署、去落实。 据了解,目前我市共有17.3万名残疾人,为了将残疾人事业与同步小康工作同步推进,我市着眼抓大数据精准扶贫,使残疾人扶贫攻坚步伐进一步加快。巿残联以“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在2015年全省残联系统考核中排名上升为第三名,荣获省政府残工委目标考核“一等奖”。
      夯实基层组织建设。为了解决有人干事、积极主动干事的问题,市残联在各县区乡镇残联、村居残联建立基层组织,将残疾人专职委员补齐。残疾人专职委员积极参与到乡镇、村居的残疾人扶贫工作中,通过专职委员的关心、帮助,了解残疾人的所思、所想,达到精准扶贫效果。“为了解决有人干事的问题,我们在原来15个乡镇社区建立残疾人专职委员的基础上,又增加了4个社区的残疾人专职委员设置,现在镇宁共有19个残疾人专职委员。为了解决这些专职委员积极干事、主动干事的问题,我们从待遇上提升了专职委员的收入。从原来的每月1100元提高到每月1400元。”镇宁自治县残联理事长张顺路说道。镇宁残联于3月18日率先在全市召开业务工作会议,明确了对残疾人专职委员的待遇,让这些专职委员吃上了“定心丸”。与此同时,专职委员与乡镇、社区用人单位签定用工合同,县残联督促用人单位落实五险一金按时交缴,并纳入乡镇考核内容之一,最大限度保障用工的稳定和待遇提高。
      杨萍是镇宁的一位肢体残疾人,也是一位残疾人专职委员。“作为一名残疾人专职委员,我更能理解和懂得残疾人,所以当我看到双残户李玉敏的小孩子生病需要帮助时,我除了力所能及地帮助外还主动为她家申请无障碍设施改造,申请危房补助款。能够帮助别人,心里是温暖的,自从当上残疾人专职委员,我的人生有了出彩的机会,以前总觉得自己是个废人,3年前被聘为残疾人专职委员后,我的思想一天天在变化,也悟出了许多道理,身体残疾是不能选择的,但是我们的生活是可以选择的,所以现在我选择了阳光地面对生活,用我的微弱之力帮助更多残疾人。”杨萍开心地敞开心扉。
      目前,全市共有87个残疾人专职委员,基本实现乡镇有办公地点,与此同时,村(社区)残疾人组织有待加强建设,实现“最后一公里”残疾人有人关心,有人帮助,有人服务。
      教育培训提升残疾人就业能力和文化素养。每年,市残联都会组织各县区残疾人进行各项技术培训,通过培训提升了就业技能,并促进了残疾人就业的精谁度。到目前为止,共组织城镇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班48期、2700人次,就业累计6783人,农村残疾人就业累计49122人。2016年全市创建残疾人创业就业示范基地11个,计划培训残疾人1235人(20期),新增残疾人创业70户,残疾人就业900人。
      特殊教育是一项重要的百年大计。在镇宁自治县特殊教育学校、普定特殊教育学校,记者看到一群天真可爱的“特殊学生”,在宽敞明亮的多媒体教室里专心地听讲,跟随着老师一起做游戏、一起做作业,快乐地成长。“我2012年从安顺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毕业,到2015年我终于站到了普定特殊教育学校的讲台上,这一天是我的期盼,因为我喜欢这个职业也愿意与那些特殊的孩子们在一起。”普定特殊教育学校的何青老师坦言。作为特殊教育的老师必须要有良好的修养和足够的耐心,要用比母亲还更周到的心去关心、呵护这些“特殊孩子”。“这里的老师很有耐心,他们对孩子真是有讲不出的好。我有时面对智障的儿子都会有无名地烦燥,但他们却比我们做母亲的还更体贴。”镇宁特殊教育学校罗建圣的母亲钟欣秀对学校的老师赞不绝口。
      目前,镇宁自治县特殊教育学校有在校生134人,老师35人,其中在校随班就读的100人,34人送教上门。普定特殊教育学校有在校学生58人,8人送教上门,有老师21人。在这些“特殊学生”里,有一些是长期卧床不能出门的,对这种学生,学校采取送教上门的方式,每隔一周上门服务一次,采取的是一对一的方式教学。
      能人带动,让残疾人帮助残疾人,实现了创业、帮扶、互惠的有机结合,为残疾人找出了一条自强不息的发展之路。普定县的肖玉和、张道红,关岭县的周艳,镇宁县的张后鹏,紫云县的杨庭兴,西秀区的张越等等,一批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致富能人,通过基地、公司帮扶的模式,带动了一大批残疾人实现就业,解决了残疾人生存困难,从而也为残疾人家庭实现了精准扶贫。在这些残疾人基地或企业中,残疾人的收入从1500元/月至8000元/月不等,这些稳定收入,保障了贫困残疾人在“残健共奔小康”的快车道上不掉队,为我们的小康路打牢了坚实的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占比和推进速度全省第一。近日,市残联传来好消息,目前我市残疾人康复中心项目和残疾人托养中心项目,在全省各地州市中占比第一,实现县级残疾人托养中心全覆盖,各大项目的建设推进速度也位居全省第一。目前9个项目除国家资金投入、土地投入、地方财政匹配外,实现了社会融资上亿元。
      在位于普定县龙场乡岩上村玉免山的普定残疾人托养中心建设现场,记者看到,总投资700万元,占地13亩,建筑面积3366平方米的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正在进行部装修。选址于龙宫风景名胜区桃子村的市级残疾人托养中心,总投资1870万元,2015年5月开始建设,目前主体工程已经完成85%,今年6月可竣工。
(第二条)
      白沙茶里的致富经——记镇宁朵卜陇乡龙潭村的残疾人创业能手张后鹏
      3月29日,乍暖还寒。镇宁自治县朵卜陇乡龙潭村山脚组的张后鹏清晨六点半便起床,他要赶在太阳还未升起前到江龙镇街上去接上山采茶的村民。
      “昨天夜里茶叶生产到几点?”“凌晨三点半。”新场坝村的村民陈玉芬关心地问道。立春以来,每天张后鹏都奔波在茶山的路上,接村民上山是他近段时间必须的“功课”。“我们这里山大难爬,为了节省劳力,只有我辛苦一点每天来接,最近我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真的很累啊!”张后鹏缓缓说道。只见一会儿功夫,张后鹏已将十多人送到了茶山顶,接着又返回再接再送。“你这个老板很关心人啊!”记者调侃道。“村民都是乡亲,而且有些是残疾人,关心是必须的。”张后鹏笑着说。
      张后鹏的白沙茶茶园2014年获省残疾人自强创业示范点称号,他的茶园解决了近50位残疾人就业,每人每月月收入从1500元至6000元不等。
      26岁的张后鹏有些腼腆,他的左手臂在一次意外中遭遇神经断裂,如今左手不能正常发挥功能。为了把茶园经营好,自2009年起,在县残联和农业部门的帮助下,张后鹏到贵州农业大学学习茶叶专业,从种植、制作到销售,接受到了系统的培训,也为他提高专业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县残联对我很关心,经常上茶园指导工作,还提供了2万元无息贷款,解决了我流动资金的问题。”张后鹏感叹道。
      为了分享学到的知识,他组织山脚组的村民进行培训,教村民如何做手工茶,如何理条、如何揉捻,通过他耐心地传帮带,他培养出了5个理条师傅,若干个手艺娴熟的工人。如今,在江龙或朵卜陇,一提到张后鹏师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特别是他为残疾人就业提供平台的事,成为当地群众的佳话,许多有劳动能力、家庭贫困的村民都到他的茶园来打工。
      “一个人富了要想着回馈社会,我是残疾人更能理解残疾人生活的艰辛。”张后鹏朴实的话中蕴含了一份大爱。他2008年承包了荒山种茶210亩,到目前已发展到1000多亩。他家的茶园惠及了龙潭村6个村民组和江龙镇附近的村民400余人。最近天气好,上山采茶的村民有五六百人,上山采茶已成为村民们创收致富的渠道。
      白沙茶是镇宁的地理标志品牌,许多人都慕名前来购买。他的茶除安顺本地,还远销到江苏、北京、昆明等地。目前正与安顺市大明商城联合定点销售,注册的商标是朵卜陇白沙茶。
      “我的茶叶基地是白沙茶的核心区,今年明前茶销售比去年增加了20%,目前已生产了800多斤,供不应求。”张后鹏说道。为了扩大销售,他已联系了浙江的厂家,准备新进夏秋茶的新设备,把夏秋茶的生产再提升档次是他的愿望。

(第三条)

      格凸河畔的“蔬菜王”——记紫云自治县格凸河镇致富能手杨庭兴
      3月30日,记者见到杨庭兴时,他正在紫云自治县格凸河镇坝寨村204亩的蔬菜基地里张罗着广州客户订的菜心和芥菜。只见一群身着布依族服装的村民麻利地采摘着蔬菜,一会儿功夫,一排整整齐齐的菜心像变魔术一样悬于手掌上,被整齐地摆放于蔬菜篮中,不久便发往广州。
      杨庭兴穿着长筒水鞋,在菜地里点着数,不时有订货电话打来,他张驰有度地处理着每一件事,脸上挂着浅浅的笑容。
      “我们这里每到发工资时是最热闹的,腊月间就发了27万元,这个月发了18万元。”杨庭兴给记者介绍道。这个建在格凸河镇坝寨村和二官村的400余亩紫云鸿成蔬菜种植基地,是杨庭兴与杨庭义两兄弟回乡创业的基地。2014年底,在外打了15年工的杨庭兴在领完最后一月的工资后,毅然决定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技术从宁夏回乡创业。杨庭兴出资70万元,杨庭义出资30万元,又在信用社贷了50万元,在当地政府和紫云残联的帮助和支持下,通过土地流转以每亩650元的价格从农民手中流转了400余亩土地,建起了现代化的喷灌式高效现代蔬菜基地。短短一年时间,两弟兄的投资本成就收回了一半。
      “我的蔬菜不愁销路,供不应求。正月初四才开张,就发往香港2万多斤菜心、芥兰。现在紫云全县100多所学校的营养午餐用菜都是从我这里送出去的,除了香港、广州等地,贵阳每天固定销售8000斤。”杨庭兴高兴地告诉记者。据了解,来他的基地打工的农户有两种合作方式,一种是像罗禅妹一样打工的,每月可有1700至2200元不等的工资。另一种是包保的农户,由杨庭兴划定好片区,农户自愿领取栽种,他提供种子、肥料、农药、技术,农户出劳动力,栽种出来后以每斤以0.6元的价格进行回收,农户既学到了技术又创造了效益。有些手脚麻利的村民,如罗晓莉每天可以摘600斤蔬菜,可赚360元。
      杨庭兴是一位肢体残疾人,他特别能理解残疾人就业的不容易。在他的基地里,关照顾残疾人是他长期坚持的,他还聘用周边村民83人。村民们在他的带领下,收入在不断增加,有的人家两夫妻都在基地干活,一月有上万元收入。更为重要的是,杨庭兴兄弟俩不但让村民收入增加,还让村民的思想有了新的变化。罗晓莉和陈萍珍告诉记者,她们跟随杨老板在广州、宁夏等地打工,不但学到了技术,还开阔了眼界,她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幸福。
      “我在宁夏为香港老板打工时,月薪从9000元增加到1.5万元,最后老板为挽留我还增加到2万元,但我还是选择了回乡创业。人不能永远飘泊,我的根在这里,所以我回来有义务带领大家一起发展,把规模化的蔬菜种植进行推广,实现格凸河现代蔬菜零的突破。”杨庭兴返乡创业是坚定的,脚下的土地有他的情怀。“我投资40万元正在筹备冷库建设,我还在寻找适合的土地,万亩以上的规模是我想要的效果。”杨庭兴说出了他的打算。
(第四条)
      返乡写好“牛”文章——记普定马官镇余官养牛大户张道红

      2012年对于普定县马官镇余官村的养牛大户张道红来说,是一个转折的节点。那一年,他毅然绝然放弃了在云南经营的1000多亩茶园,改行回乡做起了牛倌。“我把这20几年在外奔波积累的资金全都砸在了养牛上,虽然还未见到多大效益,但能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平台,我已很快乐!”张道红坦言道。
      张道红因小时候发生意外,右手大拇指落下残疾。14岁的他挑着一担茶叶便来到北京、上海等地走街串巷卖安顺茶叶。他的足迹走遍了全国20多个省市。在云南承包了1000多亩的茶山种茶,生意做得很顺利。然而,他在云南发现肉牛的市场需求旺盛,家乡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于是他做起了牛倌。
      他在马官镇余官村购了15亩土地,投资300余万元建起了牛圈,100多头西门达尔肉牛首批进入新牛圈。为了带动周边村民和残疾人家庭养牛,他采取三种方式进行激励。一种是由村民和残疾人家庭自己买牛入场在他的圈舍里饲养,他管理,出售后进行分红。另一种是他直接买牛给残疾人家庭饲养,当牛养大出售后,他扣除成本部分,创收的效益留给残疾人家庭。第三种是直接聘残疾人到养牛场工作,目前已有5位残疾人到养牛场。“创业很难,虽然现在的效益并不突出,但要看长远些。”张道红对他的这种帮扶方式很坚定。
      他的养牛场到目前为止,投资了470万元,2年多的时间他已滚动售出300余头肉牛,2014年,他收益20余万元,2015年收益30余万元。“经营状况在一天天变好,我有信心带领大家把牛的产业做大做强。”张道红笑着说。
      为了把技术传授给村民和残疾人家庭,他2年来组织村民们手把手地培训十余次。村民谌深池说:“张老板对我们真好,他不但教会我们如何养牛,还教会我们如何赚钱。”谌深池家有位残疾儿子,从张道红处拿了2头母牛饲养,一年时间下了3只牛仔,卖了一只就赚了1万多元。目前,像谌深池这样的村民已有6家户。“我用‘借鸡下蛋’的方式,教会他们怎样赚到钱。”张道红坦言。“形成产业,必须要有村民们的支持,我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都富起来我们的产业就有了奔头。”张道红“借鸡下蛋”的帮扶方式,让周边2000多户村民受益。他鼓励富余劳动力为他的养牛场送青草,以每斤0.1的价格回收,农村闲置的秸秆他以每斤0.2元回收,一年他回收青草20多万斤,秸秆10余万斤,让废物有效得到利用,还为村民提供了创收的机会。张道红的养牛场设计规模可养殖700余头,目前他计划筹建屠宰场。为了多解决就业和创造最大效率,他已把兴建屠宰场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