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保护志愿者传承匠心 贵州百年民居焕发生机

29.07.2018  02:16

  在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云山屯村,来自北京、广东、江苏、辽宁、台湾等地的志愿者正在对村里的老建筑进行修复工作。在当地木匠的指导下,两位志愿者正在加工立柱。新华社记者崔宇 摄

  新华社贵阳7月28日电(记者张伊伊、蒋成、崔宇)濛濛细雨中,穿过蜿蜒的山间小巷,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忙碌之景:锯木头、抬门板、凿榫卯……木屑夹带着泥土的芳香,簌簌落下。

  在素有“中国瀑乡”“屯堡文化之乡”的贵州省安顺市云山屯村,志愿者们正在修复一处屯堡民居院落。

  这处屯堡民居独具特色,在江淮建筑传统的基础上,结合贵州地形进行创新,“石木结构”的建筑特点尤为显著。

  云山屯始建于1381年,是明代军屯、商屯遗存的实物见证和屯堡文化的典型代表。这里的老屋有逾百年历史,墙体和屋顶由于年久失修,目前岌岌可危。2001年,国务院公布云山屯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此间举行的“2018中国城乡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屯堡工作营”上,22名志愿者在当地木匠的带领下,对村里的老建筑进行修复。

  来自各地的志愿者都有共同的出发点——用行动带动公众参与,保护和传承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修缮完成后的房屋将作为公共空间,面向公众开放。

  志愿者陈铭正在使用传统工具,凿刻榫眼。新华社记者崔宇 摄

  45岁的陈铭跨坐在一根木柱上,在树荫下专心致志地用凿子凿着榫口,他17岁的儿子陈天歌不时递上工具。陈铭是来自江苏苏州的手工艺人,自制木工艺品。“这次带儿子一起来参加志愿活动,也是要他近距离感受匠人的辛苦和不易。”他说。

  20岁的吴冠仪是一名就读于台湾成功大学建筑系的大二学生。对汉式建筑构法颇感兴趣的她坦言,此前对于一些木结构的了解大多局限于场地参观。“能够通过亲身的参与,搭建完成主体木架构,这是很棒的一件事!”她说。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师叶建平对此深表认同。同为志愿者的他表示,能够近距离接触到最传统的建造技艺和匠人,这对于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都是难得的经历。

  叶建平认为,屯堡村落价值很高,呈现聚落和环境因素融洽的突出特征,十分难得。同时,他表示,修复建造活动旨在引起社会关注,聚焦老屋、传统及其背后的文化,通过人的介入,带动整个村落的复兴。

  在云山屯,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王福林是云山屯村的一名村民,在此次的工作营中,他担任副营长一职,负责照顾志愿者的饮食起居,希望通过身体力行,竭尽所能带动更多当地人保护古村落。“以后回家还能看到我们的祖屋,传统木匠、石匠的手艺也不能丢。”他说。

  “‘修旧如故’是我们希望做到的,在修复中传习工匠精神,唤醒人们对城乡遗产的保护意识。”工作营负责人越剑表示。

  此次工作营由法国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联盟等机构联合筹建。屯堡工作营是第71个世界遗产保护志愿者国际合作营项目,也是设立在中国的第四个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

[责任编辑: 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