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报》刊登《钱少保基本 钱多保品质》《让“盆景”变“风景”》

16.11.2015  18:07

中国建设报》刊登《钱少保基本  钱多保品质》

《让“盆景”变“风景”》

 

11月10日,《中国建设报》1版刊登《钱少保基本钱多保品质》,4版刊登《让“盆景”变“风景”》。

其中,《钱少保基本钱多保品质》一文提到,贵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主要抓解决基本需求问题。内容如下:

落后地区保基本,解决基本需求问题。贵州省贫困面广、农村基本生活条件落后、历史欠账多,补短板成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出发点。据省委常委、副省长慕德贵介绍,该省以农民最急需、农村最薄弱的“路、水、房、电、信、寨”为切入点,实施专项行动计划,全面解决农村“行路难、用水难、住房难、用电难、通信难、环境改善难”等老大难问题。同时,发挥生态优势,打造“景村相融”的特色村落;发挥传统文化优势,保护传统村落;发挥山地优势,发展地方产业,探索走出了一条城市、乡村、景区各得其所、各有所安的和谐发展之路。

 

《让“盆景”变“风景”》一文提到,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条件、改变农村生活“脏乱差”的状况是贫困面广、经济落后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首先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广西、贵州、四川等地以改善农村居民住房条件、垃圾治理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内容如下:

[贵州]补短板举优势 创建美丽乡村

亮点:

贵州省以“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为目标,实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信、小康寨”6项行动,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极大地推动了扶贫攻坚、同步小康进程。

做法:

补短板,解决“有”的问题,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

贵州省委、省政府以农民最急需、农村最薄弱的“路、水、房、电、信、寨”为切入点,自2013年起大力实施6项行动计划,全面解决农村“行路难、用水难、住房难、用电难、通信难、环境改善难”等老大难问题。

实施“小康路”建设,建成通村民小组道路2.5万公里,通路率提高了19%;实施“小康水”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完成928万人,小型水利耕地灌溉完成328万亩,分别占规划任务数的80%、50%;实施“小康房”建设,“兜底”解决“最困难群众、最危险房屋”住房保障和房屋安全问题,消灭茅草房20万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62万户,建成小康房7.5万户;实施“小康电”建设,农村电网改造率达到98%;实施“小康信”建设,乡镇邮政网点实现全覆盖,自然村通电话提升10%,行政村通宽带提升8%;实施“小康寨”建设,推动农户改厕、改圈、改灶,整治村庄断墙残壁、草堆柴堆粪堆、乱搭乱建,完成“三改三治”145.7万户。举优势,打造“美”的乡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发挥生态优势,打造“景村相融”的贵州村落。编制《村庄风貌规划设计技术导则》,以“显山、露水、留白”的手法建设滨水型、伴山型、田园型、依山傍水型4类村落,打造6000余个与山水风光相依相伴、与民族文化相生相融的“贵州村落”。

发挥传统文化优势,传承“多彩贵州”的文化记忆。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3年行动计划,426个中国传统村落村村有保护规划、有实施方案、有专家驻村指导。挖掘代表贵州文化“脸谱”的建筑元素,提升农村民居风貌。

发挥山地优势,发展立体型多维度山地产业。推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产业发展、就业增收、就地就近转移农民相结合。实施“一村一品”扶持计划,建设特色种养殖业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农超对接基地,打造山地农业、农村电商等产业。

建机制,落实“干”的责任,扎实开展创建活动。

按照“四定三集中”原则,即定路线图、定工作量、定时间表、定责任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大力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将创建活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工作实绩考核评价体系、党委政府年度重点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考评体系,一月一调度、一季一协调、一年一考核。

实施“万名干部驻村”扎实帮扶。每年派1.1万支工作队、5万多名干部驻村帮扶,今年又选派9498名干部自带行李、自带炊具赴任村庄“第一书记”。推广1个示范小城镇带动周边多个村庄联动发展的“1+N”模式,已实现100个示范小城镇带动发展200多个美丽乡村。

在整合财政资金、县级统筹使用的同时,正在组建省级新型城镇化投融资平台,统筹国开行、农发行为贵州提供的1500亿元城乡统筹基金、1800亿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信贷资金落地,放大资金投入效应。

 

来源:11月10日《中国建设报》1版、4版  编发:林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