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城区 率先向基本现代化迈进

26.06.2015  12:14
  姚煦 王太师

  贵州灵气所聚之地,孕育了出类拔萃的云岩。

  作为“全省第一经济强区”的云岩区,前不久几乎同时公布的两组数据,再次让人眼前一亮——

  今年5月,云岩区马鞍山、红边门两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点监测数显示,空气达标率均为100%,全区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云岩区以大数据云服务、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盒智能装备为重点,围绕终端应用、平台建设构建信息产业集群,预计今年大数据相关产业产值将达95亿元。

  “这是云岩区上下一心,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坚定不移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城区的结果。”云岩区委书记王建忠说。“为支持云岩率先基本现代化建设,省市都出台了支持方案和政策,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把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放在首要位置,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率先向基本现代化迈进。

  作为贵阳市的老城区,借助于首善之区的优势,在长期的发展与积累中,云岩区保持了多年全省第一经济强区的地位。然而,又因为作为老城区,城市空间狭小,基础设施老化等局限,虽然近年来GDP总量始终保持全省第一,但也凸显出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迎难而上,在前不久全面启动的云岩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上,云岩区明确提出,着力抓好“提升产业能级、优化城市功能、精细化城市管理、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四大任务,把金融业、旅游业等作为重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更好地发挥都市功能核心区的作用,实现良性循环发展,当好贵阳发展升级版主力军。

观念更新

  区域空间的限制,让云岩区更早地思考了更新发展观念的问题。

  翻开2007年以前的地图,在三桥、马王庙划归云岩区之前,在贵阳市各区市县中,拥有全市乃至全省最强经济实力的云岩区,面积几乎是最小的,土地面积仅为67平方公里,城区面积更小,仅14平方公里。

  局限面前,云岩区提出了“有限空间无限发展”理念。“三圈经济”的战略构想应运而生:把云岩发展的平面区域划分为核心圈、周边圈和外围圈。

  从地理上看,核心圈范围为喷水池、大十字、大西门和市西路、三桥市场;周边圈为核心圈以外的云岩区行政区域;外围圈为云岩区以外的广阔空间。

  云岩区的决策者们这样运筹和部署“三圈”战略:核心圈,着力提升三产水平。充分发挥地处中心城区商业网点密布、交通通讯便捷等区位优势,以及人、财、物、信息汇集资源,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周边圈,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实现传统优势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外围圈,创新发展思路,突破行政区划局限和体制障碍,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与贵定、惠水、毕节、黔西、开阳等区(市、县)交流合作,全力打造“总部+基地”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按照这个战略构想,云岩区已经不是行政区划的那个云岩区。正是源于这一思路,云岩区有效破解了土地资源稀缺困局。

  在“三圈战略”拓展了发展的平面区域的同时,云岩区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把区域的发展空间变成了立体。紧盯打造都市功能核心区的目标,推动楼宇经济快速发展,推进以喷水池为中心的中央商务区建设,到2014年底,云岩全区亿元楼、千万元楼分别增至17栋和10栋。

  产业发展上,云岩区也作了大胆的调整。以工业为龙头,是大多地方追求的发展模式。曾经,云岩区也在这条道路上昂首前行。

  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发展空间愈来愈小,特别是工业的发展,更是受土地匮乏的严重制约。区内一些骨干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因场地限制,纷纷外迁,给全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区委、区政府果断决策:跳出工业立区的传统模式,立足三产,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业态成熟、管理先进、上规模上档次的商圈,辐射带动物流、金融、餐饮、管理咨询等第三产业发展,成为云岩区打造现代服务业的有效措施。

  2007年底,《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出台后,云岩区进一步明确了符合自身实际的产业发展思路,即“立足三产,整合优化二产,稳妥退出一产”,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战略思路。

  今年的云岩区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云岩区加快实施“腾笼换鸟”战略,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到2014年,全区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9.7%。而相关资料显示,在2007年,这个比重为59.15%。

  继“三圈”经济之后,云岩区大力实施“三线”建设:即对云岩区的东、西、北三个方向实施开发建设。“东线”即渔安——安井沿线;“西线”即三桥——马王庙沿线;“北线”即雅关——偏坡沿线和新添大道沿线。

  “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中,云岩区明确,要用好紧邻临空经济区、贵安新区、综保区等的区位优势,抓好东线、西线、北线片区的开发,东线片区要围绕航空经济,西线片区要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北线片区要围绕生态休闲、大健康产业发展等做文章,真正实现错位发展、借力起航。”云岩区委副书记、区长林刚说。

产业转型

  最近,家住宝山北路的吴彦岺迷上了一种新的周末生活:一家人进入一个城市综合体,老人在韩式地热区养身,孩子在儿童空间里自由玩乐,爱人去桌球室打打球或者去健身房跑跑步,自己则可以游游泳、做个女子美体。到了中午和晚上,一家人聚在自助餐厅,轻松地享受美味的家庭聚餐……与以往“四处奔波”不同的是,所有的活动都在“同一空间”完成。

  “一站式服务,既兼顾满足了所有家庭成员的需求,又节省了四处奔走的时间,还起到了休闲养生的效果,一举多得,确实好到了心坎上。”吴彦岺说:“相较乡村农家乐,这是城市农家乐。

  让吴彦岺着迷的“一站式服务空间”位于云岩区王家桥商圈,是由贵州东城明珠综合休闲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打造的欣港湾休闲综合体。该项目是云岩实施东线片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头戏。

  “项目占地27000平方米,是西南最大的城市休闲综合体,包含餐饮、文艺演出、5D影院、电子阅览、儿童游乐、水疗美体、体育健身等内容,共有21个子项目。”欣港湾休闲综合体董事长王刚说,东线片区建设是云岩区城中村改造、实施城市化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贵阳市空间发展策略中的东扩重点。该项目旨在打造以人为本的大型休闲体验综合体,为大众提供休闲、生态、养生的文化平台。

  多年不懈探索和从业经验,让云岩区和王刚不谋而合地看到:云岩区旅游要“提质”、“扩面”,应该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尤其是作为城市旅游的中心城区,必须将文化旅游元素结合起来,形成城市绿色产业,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

  从去年8月正式与云岩区签约,到今年3月底开始试运营,6个月时间,3亿元投资,招聘员工600余人……欣港湾休闲综合体成为云岩东线片区建设的亮点。

  “该项目的成功打造,是云岩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尝试。”云岩区旅游局局长岳翔表示,随着贵阳逐渐成为全省旅游集散中心和服务中心,汇聚人气的优良“先天”条件加上市民增长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都需要中心城区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给游客更多丰富而独特的生活体验。

  “接下来,以东线已有的欣港湾城市休闲综合体和南明河城市流域休闲度假带为基础,云岩区还将继续挖掘城市旅游特点,不断丰富以‘休闲、生态、养生’为主要特点的中心城区文化旅游形态,加速打造中心城区旅游新常态。”岳翔说。

  数据显示,2014年,云岩区全年接待游客108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实现277亿元,同比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旅游总收入居全省第一。

  在旅游业做精做强的同时,云岩区文化产业也风生水起。

  6月12日,“北京798艺术中心·贵阳站”在云岩区未来方舟正式揭牌,这是北京798艺术区首次在全国设立展示窗口。

  云岩区十二五规划提出:“大力构建以民族风情、生态避暑、会展观光为主的文化旅游特色,努力打造商圈购物娱乐中心、酒店餐饮特色服务区、生态文化会展基地、休闲度假区等旅游大格局。通过积极建设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人才辈出的文化强区,到‘十二五’末,将云岩区建设成为全省旅游集散地、目的地和旅游服务中心,带动全区国民经济大发展。

  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云岩区在国发2号文件出台伊始就建立了总投资50多亿元的文化产业项目库,编制了《云岩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策划》,明确发展思路,拟定了《云岩区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及《云岩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提供优惠,并建立健全企业服务档案,对重大文化企业招商活动签约项目进行全程跟踪落实。

  在云岩区中天未来方舟,占地一千余平方米的北京798贵阳云岩艺术展示中心对外开展之时,沿河打造的文化主题公园、七公里文化滨河长廊等综合文化娱乐设施,以及建设的IMAX国际影院、歌剧院、未来中心、国际主题乐园、传统品茗业等国际性文化产业也在推进。

  以重大项目为带动,以文化综合体建设为抓手,中天未来方舟文化产业发展雏形已现。

  与此同时,投资6000万元打造两万余平方米的云岩区文化产业创意基地——保利文化·互动创意库,建设涵盖书吧、美学生活、艺术展览、设计创意工作室等功能的文化综合体;引进投资3亿元的贵州最大城市文化综合体东山古玩城也在火热建设中。

  “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来带动全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以此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云岩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云岩区东线建设指挥部指挥长段蓓说。

  “目前,在云岩区平均0.36平方公里就有一家文化娱乐服务场所,平均每3813人就拥有一家文化娱乐服务场所。”云岩区文体局局长曹静说,这些数据反映了全区文化产业的良好基础和发展势头。

  数据显示,2014年,云岩区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8亿余元,占同期GDP的4.06%;文化及相关产业共有法人单位1100余家、个体经营户800余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总数为20000余人,占全区从业人数的7%左右,全区文化产业基础雄厚。

民生改善

  走进云岩区堰塘街46号大院,一片青翠跃入眼帘——碧绿的小草、盘根错节的盆栽,让冬日里的大院看起来生机盎然。

  大院里的居民们说,这片青翠正是大院里一位名叫李发祥的退休老人的功劳。多年来,他为大院里的居民护花养草、美化小区环境,被尊称为大院里的“护花使者”。

  每天早晨,很多人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年已八旬的李大爷已经起了床。他麻利地拎起一个塑料桶,给每一盆花施以适量的水。“我的作息时间非常固定,每天按时起床,然后侍弄这些花草。

  “大院里的邻居信任我,感激我,我也干得带劲。”李大爷说,“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大家生活越来越好,我们既是受益者,更是建设者,我们每一个居民也要有所行动。

  如今,大院已经成了邻居们的“小花园”。天气好的时候,邻居们会来这里聊聊天、散散步、下下棋,非常舒适惬意。

  在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云岩区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绿地”三大保护计划,大力改善城市环境。

  云岩区生态文明建设局局长黄筑森介绍,《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13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以来,云岩区高度重视《条例》的贯彻落实,成立了贯彻落实《条例》工作小组,加强全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落实的统筹协调。

  为使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成为辖区居民的自觉行动,营造良好宣传氛围,云岩区将《条例》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积极组织和参与各项宣传活动。同时,严格执法、狠抓落实——

  狠抓治水。将保护阿哈水库饮用水源、小关湖景观用水,南明河长治久清作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采取近期治理与远期治理、分散治理与集中治理、工程治理与生态治理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对水环境污染进行大力整治。

  狠抓治气。认真贯彻《条例》规定,为持续改善和提升辖区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区生态局(区大气办)联合区城管、住建、商务等职能部门,多措并举,对辖区环境空气污染源开展综合治理,优良天数达标率逐年上升,且保持在80%以上。

  狠抓项目管理。突出环保职能,坚持环保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以“清洁生产、总量控制、增产不增污”的原则,对建设项目从源头严格把关管。两年来共办理建设项目审批手续1200项,未发生一起环境污染事故。

  狠抓林业绿化。进一步加大森林火灾隐患排查、森林刑事案件侦破查处及天然林资源管护工作力度,切实保护森林资源。同时,通过增加城区绿地,实施环城绿化及林相改造,不断提升城市景观,美化辖区居民生活环境,建设美丽家园。

  系列举措之下,云岩全区的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始终名列全市前茅,环境持续向好,民生不断改善。2014年,云岩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15.91亿元,同比增长13.8%;财政总收入实现117.65亿元,同比增长1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27.08亿元,同比增长11.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现12839元,同比增长1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5840元,同比增长9.2%。当年,云岩区投入民生资金26.72亿元,占公共预算支出的70.68%。

  昂首迈步新征程。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云岩区提出了“提升产业能级、优化城市功能、精细化城市管理、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四大任务,继续加快发展,持续改善民生,向基本现代化迈进——

  提升产业能级。在都市功能核心区不再新增加工业规模,转向以服务经济为主,大力发展更多的金融保险、研发设计、文化创意、高端商务、电子商务、精品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和都市楼宇经济,聚集更多国际国内高端要素。

  优化城市功能。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城市的人口规模与城市的总体承载能力相适应,城市功能得到最有效化的发挥。坚定不移地按照全市“疏老城、建新城”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坚持“只拆不建、多拆少建”的原则,抓好中心城区的集中成片和非集中成片地块的改造工作,通过实施改造降低老城区人口密度、降低建筑物密度,优化城市环境、优化核心区功能。

  加强城市管理。创新城市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进一步落实卫生责任制,严格执法、规范作业,积极引导市民参与,切实巩固“创文”、“创卫”成果。

  保护城市生态。按照公园城市建设的要求,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新片区开发及旧城改造中,充分利用好辖区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公园、山体公园、社区公园等建设。继续大力实施“蓝天守护”、“碧水治理”、“绿地保卫”计划,确保空气清新、水质良好、草木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