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展大规模“语保工程” 海选方言“发音人”

08.04.2016  10:43

    新华社贵阳4月7日电(记者向定杰)为了挽救“正在消失的声音”,中国目前正进行着一场大规模的“好声音”海选活动,在各调查点招募能够说好地方话的民众,并试图给各地的方言“定调”。

    什么人能当“发音人”?重庆给出的一个基本标准是,除了能识字,发音人必须在当地出生和长大,家庭语言环境单纯(父母、配偶均是当地人),未在外地长住,能说地道方言。当然,还要声音洪亮清晰,没有口吃、门齿缺损等问题。

    记者了解到,发音人在经过筛选后,将被短期培训,随后录音录像,他们需要面对录入设备读不少常用汉字、词汇、短句以及讲一段如“牛郎织女”一样的故事等等。而采集到的语音,将构成中国多媒体语言资源数据库的一部分。

    这项数据库建设工作,事实上就是2015年5月,中国正式启动的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简称语保工程)。它是由中国财政部立项,教育部和国家语委领导实施的一项语言文化类国家工程,据称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语言资源保护项目。

    “目前全国已完成81个少数民族语言(含濒危语言)、53个汉语方言(含濒危方言)和32个语言文化调查点的工作任务。今年内,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调查点将覆盖全国。”4月7日,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田立新在贵州汉语方言调查项目启动会上透露。

    她表示,根据计划,语保工程将用5年时间完成大约1500个调查点的工作任务。该工程的目标是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收集记录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和口头语言文化的实态语料,通过科学整理和加工,建成大规模、可持续增长的多媒体语言资源库,形成系统的基础性成果,进而推进深度开发应用,全面提升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

    参会的多位教育界人士认为,语保工程是一项不容返工的抢救性工程。他们告诉记者,早在2008年,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就启动建设,经过7年的试点探索,现在升级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未来除建设数据库,提升语言的信息化水平外,还将编写濒危语言志、方言志,以真正留住乡音、记住乡愁。

[责任编辑: 谢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