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带动,聚集资源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

16.10.2014  18:44

  贵阳综合保税区展示中心。(资料图片)

  “面对新常态,作为典型内陆山区省份的贵州,开放带来的活力比改革还要大……内陆地区也可以搞好开放,欠发达地区也有条件实现创新。”

  “开放的空间决定着发展的空间,开放的水平决定着发展的水平,开放的程度决定着发展的速度、质量和后劲。”

  “贵阳只有通过全面的、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才能打破与外界人才、信息交流的壁垒,搭建借鉴吸收先进经验、技术的平台,形成追赶、拉动、助推发展的长效机制。”

  ……

  从全省的战略选择,到贵阳的决策部署,都在释放着“欠发达”地区以开放带动跨越发展的强烈信号。

  一年前,京筑区域合作大幕开启;一年来,京筑两地往来频繁、互通有无。在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在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在贵阳综合保税区,透过一扇扇开放的窗口,人们见证了区域合作的繁荣景象。

  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建立为标志,京筑两地达成创新发展的共识,在开放中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在开放中搭建聚集资源的平台,在开放中鼓足项目建设的后劲。

  开放,让中关村的创新之花逐渐在黔中大地生根、开花、结果,汇聚起贵阳发展升级版的源头活水。

   区域合作

   构建开放带动新模式

  去年9月8日,贵阳市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启京筑区域合作的大幕。

  贵阳是国家批复建设的首个“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中关村是国务院批准建设的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贵阳与中关村的“联姻”,树立了两个“国家级示范”高位对接的典范。

  拥有生态标签的贵阳“气”象万千:这里气候宜人,适宜的地理位置造就爽爽的天气;这里空气清新,位居全国十大空气质量优良城市之列;这里民风淳朴,各民族团结和睦。但是,自然的眷顾,不是“靠山吃山”的理由。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贵阳面临既要加速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的“双向选择题”。如何答好这道选择题?思路在于创新发展,路径就是以开放的姿态跨越大山,引入外部优质资源。

  牵手中关村,打通创新要素聚集的通道,这是贵阳实现转型发展的科学选择。贵阳与中关村的合作,不是“乡下人”攀上城里的“富亲戚”,而是一场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实验。

  于贵阳而言,如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刚所说,京筑区域合作,探索了一条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发展的新路径,谱写了欠发达城市转型发展的新篇章,搭建了欠开放城市接轨国际前沿的新平台。

  于中关村而言,如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白智勇所说,“牵手”贵阳开展区域合作,是中关村带头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的需要,是中关村协同创新和实现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

  以贵阳和中关村的签约为示范和先导,贵阳又先后与北京市朝阳区、西城区、海淀区分别建立友好市区关系,将区域合作的“触角”延伸至更广范围。

  共赢,是双方的共识,而践行共识的关键在人才。

  “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中央认为,对外开放要着眼于人、着力于人,推动人们在眼界、思想、知识、技术上走向开放;

  “围绕实施开放型后发赶超战略,继续抓好发展型班子、创新型干部建设,加快建设一支开放型、创新型领导干部队伍。”省委认为,开放型后发赶超战略,人才是第一资源。

  从中央到全省,都将人才作为书写开放篇章的着力一笔。依托京筑区域合作,贵阳的人才支撑也得到强化。

  去年以来,按照“送出去、请进来”的思路,我市积极促成京筑干部交流和人才培训。市委、市政府做出成立驻京区域合作工作委员会的决策,并选派77名优秀干部到北京市有关部门、区(县)、企业挂职,北京市也选派18名干部来筑挂职,由此开创区域合作人才培养的新形式。

  一年中,贵阳赴京挂职干部当好学生。他们听报告、做课题、跑企业,通过各种形式学政策、学科技、学金融,为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充电;

  一年中,贵阳赴京干部积极嫁接北京的创新资源与贵阳的市场空间,在两地间架起一座共赢的友谊之桥。

  经过赴京干部“牵线”,贵阳形成“招才引智”的产业机制,来自中关村的产业人才源源不断地汇聚贵州·北京大数据产业发展推介会、2014跨国技术转移大会贵阳峰会、贵阳临空经济发展研讨会暨贵州双龙临空经济区推介会等。

  截至目前,赴京干部共走访北京企业千余家,推动200多家企业与贵阳达成投资意向,促成70多家知名企业投资落地,项目总投资约260亿元。

   做大格局

   打造开放带动新平台

  既要“赶”又要“转”、既要“建”又要“管”、既要“快”又要“保”、既要“还”又要“增”。新常态下,贵阳多重任务叠加、多重困难叠加、多重压力叠加。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贵阳在交通区位、产业基础、生态、政策、人文等方面的后发优势正不断显现。但要做到先人一步、快人一招,形成发展优势,贵阳需要一个更大的发展格局。

  无数历史事实证明,开放的程度,决定发展的速度;视野的宽广,决定发展的格局。

  2013年9月8日,京筑区域合作,携手共建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以此为开放总平台,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格局更大的贵阳,翻开了嬗变的崭新一页。

  立足于这个总平台,贵阳打破思维定势、更新观念,借鉴成功经验、理清思路,完成经济建设的顶层设计——出台《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意见》、《关于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的意见》、《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空间布局规划》、《贵阳市产业布局规划》、《贵阳市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关于加强招商引资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

  立足于这个总平台,贵阳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调整,形成“一城两带六核”的总体布局。“一城”即科技创新城,就是老城区和观山湖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两带”即北部高新技术产业实体经济带、南部现代制造业实体经济带;“六核”即六个科技创新核心功能区,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区、贵阳综合保税区、科技金融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协同创新区、双龙临空经济区。

  立足于这个总平台,贵阳抢抓机遇和时间,瞄准产业主攻方向——明确大力发展以大数据为重点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大力发展新医药和健康养生产业,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尽快培育壮大环境友好型、生态友好型产业。

  立足于这个总平台,贵阳先后规划建设贵阳综合保税区和贵州双龙临空经济区,其中贵阳综合保税区作为我省我市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和开放型经济的“新引擎”,已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年底即将封关运行。

  如今,区域合作搭建起的开发大平台正在积蓄贵阳高点起步、快速发展的“正能量”,并日益显现出“乘数效应”。

   内外兼修

   迸发开放带动新活力

  招商引资的“触角”,延伸到京津唐、华中、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经济区,与贵阳互动、融合、共振的区域版图越来越大;

  市政府驻广州、北京、上海等地的投资促进局先后挂牌,区域合作越来越紧密;

  “9·8”、“3·1”、“3·21”、“4·19”系列招商引资活动掀起一波又一波科技创新、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高潮,“最适合投资数据中心的城市”越来越有影响力;

  富士康、中国惠普、亿赞普……进驻贵阳的标志性、引领性、龙头性项目越来越多;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招商引资工作成绩单,更是贵阳实施开放带动、加强区域合作、聚集发展要素的助推器。

  引资金、引项目,更要引人才、引外来要素,区域合作向着高层次、全方位、多领域、宽路径不断迈进。

  贵阳市与北京市科委共同搭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贵阳合作站、北京技术市场贵阳服务平台,形成引入先进科技的有效通道;

  北京贵阳联手共建北京贵阳大数据研究院和北京贵阳大数据应用展示中心,满足贵州省经济社会创新转型发展过程中对大数据应用、管理的需求;

  贵阳市政府、省教育厅、省科技厅联合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十三所在筑高校科研院所发起成立贵阳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联盟,整合用好本地创新资源;

  各种创新要素在贵阳集聚,慢慢融入发展的血液。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实现升级版梦想的最关键因素。

  在人才培训上,贵州大学一本批次新增大数据相关专业,二本批次新增软件工程专业,为大数据及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省经信委确定在省电子工业学校建立“贵州省现代服务外包产业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院授予该校“全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评价与运营基地”称号,以推动建立我省最大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贵阳市与北京华唐教育集团合作在白云区职业技术学校建立贵阳市大数据产业人才培训学校,定位于大数据基础性实用技术人才培养。

  在人力资源服务上,“贵阳国际人才城”投入使用,提供一站式服务,开展包括总咨询、人才准入、政策待遇代办、创新创业、公共人事、公共人力资源等共计6大类50项服务;国家人社部人才测评办、北森人才测评公司、诺姆四达人才素质测评公司等九家顶级人才测评机构落户人才城,建立科学先进的人才评价系统,有助于减少招聘失误,为用人单位寻找合适人才。

  在创业孵化上,借鉴北京车库咖啡吧、水木汇咖啡吧等创业服务平台的运作模式,“新三线创业咖啡吧”为创业者、投资者、企业家搭建交流服务平台;位于贵阳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生产基地的科技企业专业孵化器预计将于今年底建成投用,将成为贵阳市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专门为IT、动漫、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企业提供公共科技研发平台、投融资科技金融服务、优惠的办公场地、创业导师服务、信息共享服务等。

  ……

  借外力、强内力、增实力,争当“高铁”式火车头、“战斗机”式发动机的贵阳动力十足,奔跑在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双赢”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刘文强孙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