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开辟全新细胞炎性坏死研究领域

17.09.2015  16:13

    “这项原创性极高的研究工作揭开了在炎症领域潜伏多年的‘黑匣子’,是炎症领域研究的重要里程碑,具有‘非凡的重要性’!”获得国际权威期刊《自然》杂志的4位审稿人如此评价的,是伦敦当地时间9月16日下午6时(北京时间17日凌晨1时)在该杂志在线发表的一篇长文,其内容是解析细胞炎性坏死关键分子机制,通讯作者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邵峰博士。

    据悉,该发现破解了一个重要的科学难题,为治疗痛风、败血症和家族性地中海热等免疫疾病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细胞炎性坏死研究领域。

     重要

     了解细胞炎性坏死的分子机制,对自身性炎症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非常重要

    邵峰介绍,在成年人的身体里,每天大约有500亿—700亿个细胞死亡,大部分是细胞主动“自杀”。这种细胞“自杀”有助于人类去除机体内已完成正常生理功能、不再需要的细胞,控制癌细胞繁殖或其它已发生功能紊乱的细胞。同时,细胞“自杀”也是清除各种微生物病原体感染的重要手段。

    “细胞‘自杀’有几种,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叫细胞炎性坏死(学名为细胞‘焦亡’)。”邵峰说,这种细胞死亡可以激活强烈的炎症反应,外在症状包括发烧、红肿、疼痛等。

    “细胞炎性坏死和发炎在人类身体对抗感染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想象一下,细胞是一个‘小房子’,病原体躲进‘小房子’,在里面复制、繁殖,最终可能导致细胞和机体功能紊乱、感染疾病。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小房子’炸开,让病原体暴露出来,同时释放信号招募、激活身体免疫系统的其它吞噬细胞,来消灭病原体。”邵峰说,细胞炎性坏死正是“炸开”被病原体入侵的细胞“小房子”,并激活免疫系统的有效方法。

    “但是,细胞炎性坏死是一把双刃剑。”邵峰解释,当人体中由于遗传突变发生不正常的细胞炎性坏死时,会导致诸如痛风等多种自身性炎症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同时,过度细胞炎性坏死也是细菌感染导致内毒素休克和败血症的最本质原因。“因此,了解细胞炎性坏死的分子机制,对这些疾病的治疗非常重要。

    去年有研究报道表明,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和艾滋病的发生也和细胞炎性坏死密切相关。“如果这一研究被证明是正确的,那么就可能为避免HIV感染和治疗艾滋病提供新思路。”邵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