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阳:依托阳明文化打造城市名片

24.12.2015  19:11

  风景如画的南江乡龙广村长官司。

 禾丰-穿洞村-风光-四美 。 

将近2公里的绿道是村民和游客的娱乐场所。

云水一湾。(李仕贵 摄)

在水一方。(李仕贵 摄)

    新华网贵州频道12月24日电  贵阳市开阳县将秉持“开阳明之学”的精气神,依托阳明文化,进一步打造城市文化名片。一座城市,因一个人而名;优秀的文化,千古传承。据《开阳县志》记载,开阳县名源于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所建的“开阳书院”,时人解释为“开阳者益欲开阳明之学也”。

    500余年前,时任明兵部主事的王阳明被谪迁至贵州龙场(今修文县),在步入人生事业低谷的三年里却诞生了中华文化一座不朽的丰碑。阳明心学自龙场悟道始,提出的“知行合一”开创了一代学术新风,他创立的“致良知”学说,从贵州传遍全国,并远播朝鲜、日本等地,阳明之学成为中国儒学的最后一座高峰,铸就了阳明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瑰宝的地位。

    知行合一,即将知与行合作一处,才知便是行,能行便是真知。“”是基础、是前提,“”是重点、是关键,要把思想转化成为行动,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强调了天理就在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更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城市或大或小,在长期发展建设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体现着城市历史文化的特征,体现了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这正是城市的文化精神。从唐宋烟云中走来的开阳,与阳明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凝练出“开明、开放、开拓”、“时时争创一流,处处勇攀高峰,做合格开阳人”的城市文化精神。

    开阳县党员群众时时处处践行开阳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完善大交通、做强大产业、搞好大城建、提升大民生”,产业转型升级稳步加快,三次产业融合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建设取得新突破,农村面貌实现新改观,创新民生“十困”解决机制,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实现新提升。近年来,开阳县各行各业涌现出一批践行开阳精神的典型人物。如十余年免费接送学生的客车司机彭文军、50余年坚守边远地区教师讲台的教师王大英、还有2008年倒在抗凝救灾工作第一线的中共党员李彬……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知行合一”和“开明、开放、开拓”、“时时争创一流,处处勇攀高峰,做合格开阳人”的开阳精神。

    开阳这座“开阳明之学”的城市,将传承“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阳明文化精髓,在贵阳孔学堂、阳明洞、阳明祠三足鼎“”的文化建设中,用创新思维打造阳明文化、公共文化、时尚文化、民族文化四张文化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