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当山|“工匠精神”源于创旧 服务创新

12.03.2016  14:11

  当当当当当

  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

  要打此路过!必须读起来!

  五当山:

  “工匠精神”,一个充满传统色彩的词汇,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发代表委员们热议和社会广泛关注。那么,“工匠精神”为什么就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到底什么是“工匠精神”,能做出好马桶盖就是“工匠精神”,中国的“工匠精神”在哪里?本期五当山为您娓娓道来~

  总理报告里的“工匠精神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

  据统计,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的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他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

  长期以来,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中国制造能让高铁飞驰、蛟龙入海、玉兔登月,中国技工能够在世界技能大赛中披金摘银,却造不好一支好用的圆珠笔、一个国人在海外疯抢的马桶盖。这个问题不仅令李克强总理焦虑,也让每年与会的两会代表和会场外的普通民众感到尴尬。

  其实翻开历史,打开《天工开物》这部“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精益制造的中国就在眼前。中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除了诸子百家、唐诗宋词以外,赵州桥、苏州园林、丝绸、景泰蓝、青花瓷……都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精粹,而它们的创造者,就是无数知名或不知名的工匠,“不风魔,不成活”就是他们的职业精神。但可惜的是,近代以来,我们的浮躁将传统的工匠精神弄丢了。了解到这一背景,有助于我们理解“工匠精神”今年为何出现在政府工作中。对于中国来说,当《中国制造2025》战略开始落地,“工业4.0”迅速席卷大江南北时,我们要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战略目标时,急需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需要“工匠精神”的强力支撑。1国家层面: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

  工匠,曾是中国人数千年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离的职业,木匠、铁匠、石匠等手工匠人以精湛技艺在传统生活中打下底色。工匠虽已淡出现代人的生活,但他们代表的精益求精、推陈出新的精神却永不过时。报告强调“工匠精神”,关照当下,切中要害,反映了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弱的现状。弘扬“工匠精神”,将在全社会倡导一种“做专、做精、做细、做实”的作风。树立“工匠精神”,将带动我们的制造业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

  2企业层面:深耕细作,提升质量

  “工匠精神”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要付诸于行动。企业家应该在制度上做好设计,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等手段,培养一批专业、专心、专注的专家和技术工人,扎根基层,扎根专业领域,深耕细作,精益求精。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生产每一个环节,就能制造出质量一流的产品。“工匠精神”将带动中国品牌更好地走向世界,企业应在产品制造、形象设计、营销手段等方面狠下功夫。

  3人的层面:认真敬业,一丝不苟

  “工匠精神”对人的素质提出高要求,专注、执着、坚守、耐心、淡然、精细等品质,正是东方色彩的工匠精神。倡导“工匠精神”,体现了一种价值观,可以推动改观一些人身上存在的“差不多精神”,呼唤他们不只是把工作当作养家糊口的手段,而是树立起对职业的敬畏、对工作的执着、对产品的负责,精益求精,追求完美。

  “工匠精神”从来不是舶来品!

  五当山:

  去年春节,中国游客“从日本买回马桶盖现象”曾引发热议。尽管不排除有人“崇洋”“跟风”去买外国货,但一个马桶盖就让人怀疑中国的“工匠精神”,宝宝心里不服,不服,不服!!!

  从中国历史上说,“工匠精神”从来不是舶来品,早在庄子中就有“庖丁解牛”的记载,而3000多年前的鲁班精神更是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着“工匠精神”血液的最好见证。也正是有许多大国工匠的存在,才会生产出丝绸、瓷器等享誉天下的精品,才会造出秦皇陵、长城等宏大工程。

   没有“工匠精神”就没有四大发明

  古代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工匠们的重要创造,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优秀工匠们的共同奉献。工匠精神无疑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之一。

  在漫长的农耕文明中,劳作者以他们的创造记录着历史,以他们平凡的伟业书写着人类的文明。他们“对自己的工作都是兢兢业业,奴隶般的忠心耿耿”。早在《诗经》中,就把对骨器、象牙、玉石加工形象地描述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孔子在论语中对此十分肯定,朱熹《论语》注中解读为“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孙中山先生则扩展到整个近代工业,概括为“精益求精”。这种对工艺精细程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追求,与西方工业精神中从99%到99.99%的追求不谋而合。

  受传统文化熏陶,中国工匠精神还有其独特内涵。有学者概括为:“西人手工,匠心工致,依循几何物理,讲求机械规则。工能致用,理能推绎。中国手工,匠门意象,依天工而开物,观物象而抒臆,法自然以为师,毕纤毫而传神。”精益求精的基础上,中国古代工匠匠心独运,把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连同自己的揣摩感悟,倾注于一双巧手,让中国制造独具东方风韵,创造了令西方高山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

   农、医、天、算、地样样精通

  在儒家崇尚务实和“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强烈的实用性。这种实用性以满足国家政治需要和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需要二者兼顾为其特征。

  五当山:

  中国古代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因此,大官研习农学者大有人在,直至明末重臣徐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不仅有《治蝗疏》、《蕃薯疏》等专业的奏文进上,甚至在上海、天津等地建立试验园地,躬耕农桑,有《农政全书》这样带有总结性的农学著作问世。至于“不仕则农”,亲自钻研农业生产技术,认真记录和总结农民生产经验的知识分子历代都有。这是中国农学取得高度成就的一个基本条件。

  医术以治病救人为宗旨,与儒学的仁义道德一致,称为“仁术”;儒家还以为医家治病的道理与治国的道理相一致。韩愈《杂说》、顾炎武《日知录》都以医学之事比附天下政事。医学为儒家所看重,范仲淹说:“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历代知识分子很多兼通医术,甚至有“十儒九医”之说。仅以宋代儒林为例,政治家王安石、文学家苏东坡、科学家沈括、理学大师朱熹等,皆通晓医学。他们使中医药学望、闻、问、切“四诊”、脏腑学说、经络学说、针灸推拿、汤丸膏散,等等,成为中国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座宝库。至于天文算学,因“历法乃国家要务,关系匪轻”(康熙皇帝语),被视为历代王朝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天”的标志;而且“观象授时”,可以指导农业生产,所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自汉以来,历代王朝政府机构中都设有大规模的皇家天文机构进行天文观测和历法制定,即使在大战乱的时代也没有中断过。所以,中国古代天象记录之丰富为世界之冠,历法也备臻精确。数学“夫推历、生律、制器、规圆、矩方、权重、衡平、准绳、嘉量,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莫不用焉”(《汉书·律历志》)。传统数学经典著作《九章算术》以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分类,列举246个数学应用问题求解,很有实用价值。

  南宋天文历法算学家祖冲之“不虚推古人”,“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在同皇帝宠臣戴法兴的廷辩中,有两句名言:“愿闻显据,以窍理实”;“浮词虚贬,窃非所惧”,体现了大无畏的科学精神。他利用极限方法计算圆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以逼近圆面积,得出了准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圆周率值π=3.1415926……在世界上领先了一千年!

  除了农、医、天、算这四大学科外,在地学方面,《汉书·地理志》开创了按行政区划记述各地山川地形的地方志的先声,以后历朝历代,都重视编修地方志,内容扩大到各地的物产、户口、贡赋、沿革、古迹等,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机结合,其内容之广博,数量之庞大,历史之悠久,也居世界之首位;而其动因,当然是为了社会管理、发展生产和文化交流的需要。

  正如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说:“(中国人)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的发展,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工匠精神”就是用心追求完美!

  五当山: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但其实,“工匠”意味深远,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与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相连接。时代需要一种“工匠精神”,以一种做人做事敬天畏人的态度,对抗日渐炽热的浮躁之风。

  “工匠精神”,宽泛而言,是指对工作、事业的精益求精的态度,是把工作或一件事情、一门手艺当作信仰的追求。它并不局限于制造领域或手艺行当,而关键在“精神”二字。《匠人精神》的作者秋山利辉对此作了很好的概括:“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有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技术。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 “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因此企业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当其他企业热衷于“圈钱、做死某款产品、再出新品、再圈钱”的循环时,坚持“工匠精神”的企业,依靠信念、信仰,看着产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通过高标准要求历练之后,成为众多用户的骄傲,无论成功与否,这个过程,他们的精神是完完全全的享受,是脱俗的、也是正面积极的。我们坚信,在互联网时代,重提“工匠精神”并不落伍。它是一种态度,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坚持,它能让中华文明走得更久远。

  大国工匠再致匠心

  五当山:

  “工匠精神”的传承,依靠言传身教地自然传承,无法以文字记录,以程序指引,它体现了旧时代师徒制度与家族传承的历史价值。

  2015年央视播放了《大国工匠》的系列专题片。系列片里,没有领导,没有专家,只有在生产一线的工人或“当代匠人”。没有他们,就没有火箭上天;没有他们,就没有高铁面世。在他们眼中,财富和地位并不重要,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精益求精,做好本职工作,才是他们的追求。

  工匠精神一直都在,只是偶尔的浮躁让我们忽视了它的存在。在这个社会,我们需要“工匠精神”,并要将它继续传承下去。

  提到优质制造,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瑞士、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制造业,以及这些国家里控制误差不超毫秒的钟表匠,仅拧各种螺丝就要学习几个月的工人,和那些捏寿司都要捏成极致艺术品的手艺人。而经这些工匠之手制造出来的产品,也无一例外地打上了隐形的高品质标签。

  那么,中国呢?“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难道就没有这种工匠精神?当然有,真真切切的存在。

  胡双钱:从看飞机到造飞机(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

  在30年的航空技术制造工作中,他经手的零件上千万,没有出过一次质量差错。他叫胡双钱,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一位本领过人的飞机制造师、一位拥有非凡技术的匠人,至今,他都是一名工人身份的老师傅,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制造中国大飞机团队里必不可缺的一分子。

  核准、划线,锯掉多余的部分,拿起气动钻头依线点导孔,握着锉刀将零件的锐边倒圆、去毛刺、打光……这样的动作,他整整重复了30年。

  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和着空气中漂浮的铝屑凝结在头发、脸上、工服上……这样的“铝人”,他一当也是30年。

  2006年,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立项,对胡双钱来说,这个要做百万个零件的大工程,不仅意味着要做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零件,有时还要临时救急。一次,生产急需一个特殊零件,从原厂调配需要几天的时间。为不耽误工期,只能用钛合金毛坯来现场临时加工,这个任务交给了胡双钱。任务难度之大,令人难以想象:“一个零件要100多万元,关键它是精锻锻出来的,所以成本相当高。

  因为是有36个孔,大小不一样,孔的精度要求是0.24毫米。”0.24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的直径,这个本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部件,那时只能依靠胡双钱的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铣钻床。仅用了一个多小时,36个孔悉数打造完毕,一次性通过检验,也再一次证明胡双钱的“金属雕花”技能。

  胡双钱说:“参与研制中国的大飞机,是我最大的荣耀。如果可以,我真的好想再干三十年!

  高凤林:“金手天焊”写传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二一一厂发动机车间班组长)

  38万公里,是“嫦娥三号”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在中国航天,53岁高凤林的工作没有几个人能做得了,他给火箭焊“心脏”,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

  “长征五号”火箭发动机的喷管上,就有数百根几毫米的空心管线。管壁的厚度只有0.33毫米,高凤林需要通过3万多次精密的焊接操作,才能把它们编织在一起,焊缝细到接近头发丝,而长度相当于绕一个标准足球场两周。

  动作不对,呼吸太重,焊缝就不均匀了。从姿势到呼吸,高凤林从学徒起就接受到最严苛的训练。吃饭时拿筷子练送丝,喝水时端着盛满水的缸子练稳定性,休息时举铁块练耐力……高凤林热爱航天、苦练基本功、默默奉献,在工作岗位和实际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为满足国外大容量、大吨位卫星发射,我国建造了亚洲最大的全箭振动试验塔。为保证振动大梁的最佳性能,需要在高温下持续操作,焊件表面温度达几百摄氏度。高凤林的双手被烤得鼓起一串串水疱,他咬牙坚持,最终焊出了合格的振动大梁。

  高凤林技艺高超,很多企业试图用高薪聘请他,甚至有人开出几倍工资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高凤林说:“诱惑还是比较巨大的,你说谁能不心动,都是人。”妻子也劝他,说“给房子给车,说你去呗”,但高凤林最后还是拒绝了。高凤林说,每每看到我们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专注做一样东西,创造别人认为不可能的可能,高凤林用35年的坚守,诠释了一个航天匠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孟剑锋:錾(zàn)刻人生(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

  錾(zàn)刻,是我国一项有近3000年历史的传统工艺,它使用的工具叫錾子,上面有圆形、细纹、半月形等不同形状的花纹,工匠敲击錾子,就会在金、银、铜等金属上錾刻出千变万化的浮雕图案。

  在一个80年代的老厂房里,孟剑锋和其他技工一起,熔炼、掐丝、整形、錾刻,从细小的首饰、工艺摆件,到两弹一星和航天英雄的奖章,一件件精美的作品就这样在他们手里诞生了。

  就在2014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古老的中国錾刻技术,给各国元首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在送给他们的国礼中,有一个是金色的果盘里放了一块柔软的丝巾,看到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伸手去抓,结果没有一个人能抓得起来,原来这块丝巾是用纯银錾刻出来的,而它就出自錾刻工艺师孟剑锋之手。

  为了分别作出果盘的粗糙感和丝巾的光感,孟剑锋反复琢磨、试验,亲手制作了近30把錾子,最小的一把在放大镜下做了5天,一把细细的簪子上一共有20多道细纹,每道细纹大约有0.07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粗细。

  细心观察,果盘有粗糙感,丝巾却有光感,做出这样的效果并不容易,孟剑锋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上百万次的錾刻敲击。为了用银丝做出支撑果盘的四个中国结,孟剑锋需要反复将银丝加热并迅速编织,银丝快速冷却变硬不可弯曲,需要无数次尝试才能成功。

  开好錾子仅仅完成了制作国礼的第一步,最难的是,在这个厚度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有无数条细密的经纬线相互交错,在光的折射下才形成了图案,而这需要进行上百万次的錾刻敲击。这不仅需要下手时要稳准狠,同时又要特别留神,不能錾透了。上百万次錾刻,只要有一次失误,就前功尽弃。

  工艺美术不像一些行业,有严格的可以量化的指标,有明确的标准,因此,做得怎么样,除了具备一定的技艺之外,凭的是工匠的感觉、眼力,还有良心。追求极致,这是孟剑锋给自己提的标准。

  孟剑锋錾刻的工艺品,没有人要求它必须用手工打造,但是,在孟剑锋心里,只要是标注纯手工的作品,就不能有一丝虚假,即使没有人挑战过,即使双手磨得满是水泡,他依然坚守这个承诺。

  不可否认,标准化、机械化大生产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制造业,但是在某些极精密和复杂的领域,机器并不能完全替代人。因此在新科技革命、工业4.0来袭的时代,我们仍然需要这些工匠和“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使其成为中国制造的内在支撑,打出响当当的“中国名片”,那一天已经在路上。愿“工匠精神”制造中国自信

   不自信”的购物清单

  农历新年假期刚刚结束,出境游的人数再创新高——518.2万人次。如果说,化妆品、名牌包,甚至刀具,都可以理解,一方面是当地的特产,另外一方面这些物件的体积重量也不大,但是在选择“马桶盖”“电饭煲”这样的大件就有些让人看不明白了……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就连马桶盖和电饭锅都要更好?中国制造可能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对于国货缺乏自信难道不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吗?其实就在当下,我们完全有理由自豪地喊出:中国制造的产品,一点也不必他们的差!

  泉州生产的马桶盖,不比日本差

  “我们泉州九牧生产的马桶盖,不比日本差,我在这里做一个广告。”3月6日上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媒体开放日上,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委书记尤权笑着回答提问。

  “工匠精神”的提出,对处于供给侧改革浪潮中的卫浴行业而言,就是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产业升级,关键还在于生产出打动消费者的产品。实现从“智能卫浴”向“智慧卫浴”升级——据介绍,尤权代表说的“泉州马桶盖”已经融合35项国家发明专利于一身。

  其实早在6年前,就有泉州卫浴龙头企业联合权威机构做过一次深度调研,并得出结论:国人正从生存消费向品质消费过渡。据测算,每年大概有3万亿元高端消费品进口,其中的智能产品消费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随着90后、00后日益成为消费主力军,个性化定制需求等新的消费方式喷薄而出。一场席卷全国的消费升级,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的电饭锅,物美价廉反到不好?

  曾经,央视记者做过这样一个实验,选择中、日制造的两口价格的电饭锅,严格按照各个品牌电饭煲对水、米比例的要求,做上了两锅米饭,分别盛于A、B两个碗中,随机找到了十位大爷大妈品尝。在这十位志愿者中,五个人认为B碗里的米饭更好吃,符合自己的口味,B碗里的米饭出自国产电饭煲;三个人认为A碗里的米饭略胜一筹,也就是日本电饭煲煮出的米饭。其他两个人则认为差不多,没太大区别。

  当然,光是品尝似乎并不能看出两个电饭煲的差别,记者又用这两锅电饭煲做出来的米饭进行了在实验室里做了一次比对。测试的内容就是两个电饭煲煮出来米饭的糖分、氨基酸等指标。结果显示,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在一些指标上,国产电饭煲煮出的米饭甚至更有优势。

  曾经在日本东芝等公司从事研发工作超过40年的宫口淳一先生曾表示,中日两国基础技术差别不大,一些国内企业的IH技术还特别在日韩申请了专利,这样的电饭煲在国内基本上不到一千元就可以买到。中国制造在工艺、技术上并不落后,只是日本人似乎更加愿意花时间精力研究更为昂贵、精细的电饭锅,有的电饭煲内胆甚至是全手工打造。

  有人说,去国外买家电,一定程度上,是消费者的不理性、难逃崇洋媚外之嫌,而事实上,这反应的却是中国人生活水平提高,国民购买力提高,物美价廉的“便宜货”,已经不能满足一部分消费者的需要了,为了更加优质的产品,更加有信誉的品牌,他们不惜花上更多的钱,而这也切切实实,戳痛了习惯靠“便宜”走天下的“中国制造”。

   制造中国自信,看看总理怎么说!

  2015年8月21日,克强总理曾在国务院先进制造与3D打印专题讲座上说过这么一段话:

  在规模化、集中式生产方式不断改进完善的同时,新型的“小手工作坊”又再度崛起,但这种依托互联网和3D打印等新技术的“小手工作坊”迥异于前,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个人单打独斗,而是与外部广泛联系的一个社会化单元,其产品更加个性化、定制化,但创意和制造往往来自全社会的协作。可以说,3D打印等新技术会带来传统生产和组织管理模式的革命性变化,有利于资源更优地配置和创造性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空间。千千万万人投入创业创新不仅会塑造新的经济格局,也将对社会各方面产生深刻影响,并会推动政府管理理念和方式的创新。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些新技术、新变革、新趋势,遵循和把握规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而这也与今年政府报告中提到的不谋而合,而中国制造发展的症结,也就如总理在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言:

  必须提升消费品品质!加快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建立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说到底,发挥工匠精神就是为了提升中国制造,而提升了中国制造呢?当然,是为了十三亿国人能挺直腰板过好日子。

  五当山:

  我们一味高呼拥抱创新,有时候却忘记了“创旧”的必要前提,旧东西做不好做不精,何言创新?在互联网时代,“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追求,还要求不断吸纳最前沿技术,创造出新成果。振兴中国经济,没有匠人精神,所谓创新只是空中楼阁、无本之木。

  (综合参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央视新闻、中国新闻周刊、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