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银铃般的笑声溢满校园

03.11.2015  03:10

时逢周四下午,当你走在贵阳市实验小学门前那条梧桐大道上,宛若银铃般的笑声跃出教室、穿过操场……10月22日,记者带着路人心中的疑问,来到贵阳市实验小学,探访这“笑声”背后的故事。

场地:开拓荒园干起来

每周四下午,照例已经成为学生们最喜欢的日子,近百个社团活动课程全部开放,一时间孩子们涌出班级教室,欢快地游走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自去年9月开始,贵阳市实验小学正式将社团活动课程引入日常的教学,但要想开齐、开满学生喜欢的社团,场地就成了首要解决的问题。

举例来说,去年年底经过考察,校方确认将“丹寨古法造纸”引入实验小学社团活动课程,但教室却不能满足造纸所需的水池、晾晒架等设施,于是乎所有人便将目光瞄准了后山上荒废的园子。说干就干,在校长钟海燕的带领下,硬是把荒园改建成了今天的古法造纸区,甚至还利用多出来的教室,增设了航模社团。

钟海燕说,现在包括茶艺、古筝、足球、舞蹈、跆拳道等在内的社团总共97个,把全校50多个班级教室与38个功能教室、操场占得满满当当,下一步实验小学将向“地下发展”,扩大教学区,才能丰富学生社团活动。

授课:家委会挺身而出

学校经过重新编排之后,终于解决了场地限制问题,但要想给每个社团都配备指导老师,如果仅依靠本校教师与外聘助教,定然会加重学校负担,怎么办呢?在了解到校方的困难之后,该校家委会通过微信群出谋划策,推荐可到校义务教学的志愿者、公益组织,甚至在播音主持、手工、考古方面有专长的家长,还主动请缨担任带班老师,着实帮了学校的大忙。

理念:还原孩子该有的样子

就这样,学校社团活动课程终于顺利开课了!但谁能够想到如此庞大的课程体系背后,其实来源于应试教育压迫下最原始的召唤——还原孩子该有的样子。

教室里的孩子三五成群,或是研究电路板上的线路,或是倒腾乐高玩具拼接城堡,再或是聚集在阅览室中分享喜欢的绘本……

今年暑假开展研究性学习,有位同学为了研究哥特式建筑,自觉在家中读了八本相关著作,还成功撰写了小型研究性报告”,钟海燕说,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都得益于平时主题社团课程的开展,而家长们看到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日渐增强,对学校的信任与支持也更坚定,才使得社团活动课程能够走得更远,走得更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