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科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中国彝乡建设》重大工作课题联合调研组来省社科院调研座谈

20.05.2019  15:22

 

5月17日上午,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谢京辉研究员,信息所常务副所长党齐民,人事处处长高子平研究员,文学研究所郑崇选研究员,文学研究所毕旭玲副研究员,应用经济研究所曹祎遐副研究员,世界经济研究所李刚博士,智库处夏雪博士,咨询中心凌燕博士;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院长、二级导演肖惠华教授,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影视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李杰,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张玫助理研究员一行12人来省社科院就《中国彝乡建设》重大工作课题进行调研并召开座谈会。会议在省社科院第二会议室召开,省社科院党委常委、副院长郑云跃研究员出席并主持座谈会,省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所长黄晓研究员,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芶以勇研究员,科研处副处长戈弋,文化研究所卢祥运副研究员,传媒与舆情研究所李迎喜副研究员,社会研究所李高助理研究员参加座谈会。

郑云跃副院长对上海社科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中国彝乡建设》重大工作课题联合调研组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并向调研组介绍了参加座谈会的省社科院专家和贵州彝族群众的分布区域,以及彝族地区建设和彝族相关研究的有关情况。

省社科院专家介绍了贵州的彝族分布、彝族人口、彝族民居、彝族民俗、彝族文字、彝族服饰、彝族饮食、彝族旅游的现状,特别是贵州晴隆三宝彝族乡整乡搬迁的模式和扶贫产业开发的经验。省社科院专家归纳了贵州彝区的三大特点:一是大杂居、小聚居的地域分布特点促进了多元民族文化的融合;二是毕节贯彻新发展理念试验区的建设加大了对彝族文化以及彝族文化旅游的扶持;三是由彝族文化等多民族文化构成的多彩贵州文化与贵州的生态环境和自然风光相得益彰相互推动。省社科院专家指出,虽然贵州彝族文化资源丰富,但存在缺乏整体的文化产业规划、文化消费的基础薄弱、文化旅游的体验较单一、文化要素聚集较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文化产业创新不足等问题。联合调研组的专家介绍了“中国彝乡”建设的渊源和创建思路,分享了“中国彝乡”融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的路径,以及彝区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有关经验。另外,与会专家还就贵州扶贫生态移民的有关情况进行了交流。

郑云跃副院长认为“中国彝乡”的品牌创建思路值得贵州学习,楚雄“中国彝乡”建设中民族工艺、民族饮食、民族文化、民族服饰的传承、保护和弘扬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大启发。郑云跃副院长指出彝乡建设思路总的应选择走轻型化发展路经,主打文化、旅游、绿色、生态、康养,大力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做好民族文化传承与与保护,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绿色家园。但当前首要任务是脱贫攻坚,由于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要运用易地扶贫搬迁、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特色种植养殖等方式,促进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郑云跃副院长还介绍了“五步工作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八要素”、“六个坚持”、“五个三”等具有贵州特色的工作体系。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通过座谈会上坦诚交流,大家就推动“中国彝乡”建设,促进民族大团结,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把少数民族文化纳入大的中华文明中来研究的提法,大家启发很大,与会专家就利用各自研究优势,共同开展有关研究表达了合作的愿景。

会前,省社科院副院长郑云跃、科研处副处长戈弋陪同上海社会科学院谢京辉副院长一行参观了省社科院成果展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