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海结盟”前,“弄染结盟”同样感天动地

05.09.2021  13:01

彝海结盟”前,“弄染结盟”同样感天动地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丽、李惊亚

  瑞光纪念馆中展现“弄染结盟”的画作。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惊亚摄  

  长征路上,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的“彝海结盟”成为一段传世佳话。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彝海结盟”之前,中央红军长征经过贵州时,彭德怀与布依族首领陆瑞光的“弄染结盟”,同样感天动地。

  是什么原因让布依族首领陆瑞光愿与共产党人共同签订“反蒋协定”?与红军结盟仅600多天后,陆瑞光为何英勇就义?这段历史究竟为后人留下了什么?

  少年英雄踏上戎马生涯

  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弄染寨原属关岭县六马区,地处镇宁、关岭、紫云三县交界的中心位置。

  1901年10月,陆瑞光在弄染寨出生,家境殷实。然而,在军阀混战、生灵涂炭的动荡年月,再丰厚的家底也敌不过当局势如猛虎的苛捐杂税和官差兵丁的无耻抢夺。1919年,陆瑞光的父亲和大哥因参加农民武装暴动罹难,父亲被捕死于狱中,大哥被枪杀。

  这一年,陆瑞光刚满18岁。家庭变故成了他组织武装、拥兵反抗反动当局的导火索,也是他戎马生涯的开始。

  陆瑞光少年时期曾读过几年私塾,有一定文化,并跟随大哥练就一身武艺,加上他豪放的性格和仗义疏财的为人,很快就拉起了队伍,最多时达2000余人,成为实际控制弄染方圆几十公里地区的民间武装首领。

  据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提供的资料,1921年,六马地区大旱,物价飞涨,老百姓苦不堪言,但军阀仍然随意巧取豪夺,陆瑞光再也无法忍受,终于打响了抗暴的第一枪,将抢夺百姓财物的军阀兵丁打得落荒而逃。从此,军阀再也不敢进入六马地区欺辱百姓。

  光明磊落的陆瑞光,不仅赢得了穷苦百姓的拥护,也赢得了其他农民起义队伍的尊重,纷纷加入陆瑞光的队伍,一起抗击军阀。

  陆瑞光经常亲自带领队伍出入镇宁、关岭、紫云县一带,甚至进入北盘江,到广西、贵州、云南交界处,突袭小股军阀,缴获枪支弹药。1922年,陆瑞光听说紫云百姓受尽当地军阀的欺压,苦不堪言,于是集结了500人的队伍攻打紫云,赶走了军阀。一系列抗击活动,使陆瑞光成为军阀政府的心头大患。

  当局决定“改剿为抚”,陆瑞光被委任为保安营营长。陆瑞光以为这是军阀政府对自己的“妥协”,欣然赴任后,却变成了当局“清剿”地方武装势力的“卒子”。

  陆瑞光逐渐认识到这是军阀政府的阴谋,只要是反动政权当道,穷苦百姓就会一直生活在黑暗之中,自己也会被无休止地拖入战乱之中。

  “弄染结盟”,陆瑞光帮助红军顺利过境

  1935年,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南渡乌江,佯攻贵阳,诱出滇军驰援贵阳。正当国民党军纷纷向贵阳以东集中,云南境内兵力空虚之际,红军兵分两路,向西进发。4月中旬,红军进入镇宁少数民族地区,进入六马一带的是彭德怀任军团长、杨尚昆任政委的红三军团。

  红三军团若要成功实施转战云南的战略,必须迅速通过六马地区,以争取更多的时间寻求战机。如能争取到当地首领陆瑞光的支持,不仅能保证红军安全通过六马地区,还能使少数民族同胞免受战乱伤害。

  “陆瑞光虽然听说过红军,但因长期遭受贵州军阀的欺压和愚弄,让他不敢轻易相信任何人。”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宣教处副处长陈莹莹说。据说,红军先遣人员联系陆瑞光时,他躲进了岩洞。几经周折后,彭德怀和杨尚昆决定亲自上山“会一会”这位首领。

  顾虑重重的陆瑞光派亲信做替身,自己暗中观察,感觉红军待人和蔼亲切,并不像传说中那样凶神恶煞。性格耿直的陆瑞光按捺不住内心的愧疚与兴奋,站出来亮明了身份,将红军热情迎进了家中,杀猪宰羊。

  “与红军深谈之后,陆瑞光认识到,这些年来,自己起义的目的和红军的革命理想其实是一致的。虽然陆瑞光谢绝了加入红军的好意,但他表示愿继续在当地与国民党展开斗争。”陈莹莹说。彭德怀、杨尚昆以三军团的名义与陆瑞光签下了反蒋作战协定,陆瑞光还收留了12名红军伤员疗伤,并接受了红军赠予的36支步枪和一面红旗。

  有关史料记载,彭德怀、杨尚昆与陆瑞光签订反蒋作战协定后,于4月16日给中革军委发电报报告了此事——

  “沙子周(沟)百数十里,有夷(即布依族)兵约千,有师团营组织,一首领名陆瑞光,我们已与其订立作战协定:反蒋(介石)、王(家烈)、犹(国才)国民党及苛捐杂税,留有一批伤病员,赠步枪三十六支,并留一批工作员。

  红军离开弄染寨时,陆瑞光送出很远才返回。最终,红三军团顺利通过六马地区,渡过北盘江,向云南方向疾进。

  红军留下的指战员方武先等工作人员帮陆瑞光壮大了队伍力量,他们共同开创了镇(宁)、关(岭)、紫(云)三县边区革命根据地,进行了“抗捐、抗粮、抗兵”和“打土豪、分田地”等革命活动。

  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覃爱华认为,这次结盟反蒋,是陆瑞光从一个少数民族地方武装首领向一个革命者转变的分水岭,为红军速渡北盘江挺进昆明抢渡金沙江赢得了胜利战机。这一事件后来被党史专家认定为红军途经民族地区成功实施“争取少数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重大事件之一。

  36岁牺牲,却播下“星星之火

  红军大部队离开后,陆瑞光与方武先公开建立了镇、关、紫三县边区人民抗捐委员会革命政权,坚持武装斗争,强烈动摇了国民党政权。当局不断派兵来骚扰、攻打陆瑞光等人,一些红军伤病员先后被杀害。为了保存革命实力,陆瑞光与方武先决定率队伍到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投奔红七军,但中途受阻,只能退回弄染。

  此后,陆瑞光、方武先通过党内渠道在安顺找到了中共地下党组织负责人,继续开展革命活动,这也使国民党决心铲除陆瑞光。1936年12月26日,国民党来弄染寨诱捕陆瑞光,激战中,双方伤亡惨重,陆瑞光被捕。方武先和住在陆瑞光家中的红军在这场战斗后一直下落不明,有分析认为,他们均壮烈牺牲。

  现年85岁、居住在镇宁县城的陆兴榜是陆瑞光最小的儿子。在他的家中,挂着一张父亲的黑白照片,照片中,陆瑞光一身的布依族男子装扮和一副视死如归的面容。

  “我父亲被捕后,预感到凶多吉少、来日无多,关押在紫云期间,他向当局提出了照相的要求,说想给家人留个纪念。但当时紫云没有照相馆,家里人便从安顺请来照相师给他留下一生中唯一一张照片。”陆兴榜说,此后,陆瑞光先被押解到安顺,游街示众几天后收监关押至省城贵阳。

  1937年初,陆瑞光在贵阳英勇就义,时年36岁。陆瑞光遇害后,家里辗转托人将他的遗骸从贵阳取回,安葬在弄染寨。

  敌人抓走陆瑞光的同时,血洗了弄染寨,幸存的村民纷纷外逃,过去繁华富庶的寨子,一时间空空荡荡。尚在襁褓中的陆兴榜被母亲带回关岭娘家,在山洞里东躲西藏。由于害怕被发现,平时连烧火煮饭都不敢,靠亲戚送饭吃。1948年,12岁的陆兴榜才重回弄染寨。

  陆瑞光虽然牺牲了,但是红军在布依族山寨、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播撒的革命火种并未熄灭。镇宁县史志办主任陈廷才说,1947年底至1949年,在六马地区活跃着一支党领导的少数民族人民武装——六马人民反蒋游击队,其中的很多成员都是原陆瑞光武装力量的骨干和红军过镇宁时候留下的人员。1949年10月,中共罗盘地委决定,将六马游击队纳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以配合人民解放军南下解放西南。

  据镇宁县党史部门的资料,这支队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牵制和打击敌人、截击国民党溃兵、维护社会治安、保护滇黔公路畅通,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围剿土匪、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等方面立下功勋。

  新中国成立后,陆瑞光的三个儿子中有两个参军入伍,二儿子还参加了抗美援朝,成为一名铁道兵。小儿子陆兴榜师范学校毕业后,曾在供销社工作,在民办学校当教师,后来回老家务农。

  1989年,贵州省人民政府追认陆瑞光为革命烈士。2015年,位于镇宁县城的陆瑞光纪念馆开馆,如今已成为贵州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据统计,至今共有超过6万人次的省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学习,缅怀这位忠肝义胆的少数民族首领。

[责任编辑: 吴雨 谢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