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甘情愿守护你—一位残联干部的十年风雨路

24.10.2016  13:35

 

      大家对赵本山、小沈阳的小品《不差钱》应该还有印象,小品针砭时弊,令人捧腹不禁。而朱建华到黔东南州残联上班第一天遇到的事则让人心酸,因为加班,晚上他与同事去单位附近的餐馆吃饭,点什么菜,老板都说没有,明明隔壁桌有的菜,他们点就是没有,原来单位差了小饭馆不少钱,老板不愿接待他们,最终朱建华自掏腰包请同事吃了个闷头饭,这是2006年9月29日,老朱一辈子都会记得这个日子,太刻骨铭心了。

      2006年9月,面对机构改革和职位调整,任县委副书记的朱建华主动选择了到黔东南州残联任职。到残联任职源于老朱到浙江的一次考察,通过考察,朱建华认为残联工作是一个积善积德,又大有可为的朝阳事业,所以在职位调整时,他坚定地选择了到残联任职。可是到了新单位,老朱发现,这里的情况与浙江完全不一样,新单位不仅办公条件差,还欠着不少外债,残保金征收困难,工作人员看不到未来,对工作没有信心,这与以前的工作环境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朱建华那个心啊,拔凉拔凉的,未来在哪里?老朱似乎找不到方向。这年年底,黔东南州残联由于精神文明、作风建设工作滞后被州政府黄牌警告,至此,朱建华的情绪跌入谷底。

      唱山歌,走到那坡唱那歌,翻山越岭,走村串寨,老朱开始密集调研,了解全州残疾人生存现状,与残疾人工作者深入交谈,一圈走下来,朱建华那还有心思唱山歌,必须抓紧时间,必须改变工作现状,必须,很多必须让老朱觉得如果就这样停滞不前,那是对生命的浪费。工作一贯风风火火的朱建华又恢复到了以前的工作状态,2006年10月的一天,一位高位截肢的残疾人依靠两只小板凳的支撑,艰难地爬上了州残联七楼的办公室,喘着粗气要求要见残联领导,在了解到残疾人的具体情况后,老朱自掏腰包,拿出50元钱向这位残疾人表示了心意,望着这名残疾人撑着小板凳下楼,朱建华的心里更不平静了。万事开头难,面对千头万绪的问题,应该从哪里入手呢?落实经费,没有经费,什么工作都无从谈起,更不要说做好残疾人工作,老朱决定从残保金征收作为工作的突破口,可是残保金征收谈何容易?朱建华到州残联之前,很长时间州残联残保金征收十分困难,做过县委组织部长的老朱放下架子,四处求人,一天跑几个单位,找同学,找朋友,各种关系都用上了,通过党对残疾人的扶持政策,不断与相关部门沟通交流,磨破嘴皮,终于换来了大家对残疾人事业的支持,相关部门终于理解了残保金征收的重要性,在财政、税务部门的大力协调下,短短两个月,2006年州残联本级残保金征收从几万元跃升到106万元,老朱终于松了一口气,朱建华迈开了到新岗位的第一步。

      工作情况怎么样,人是关键,事业发展如何,人才是核心,人才就是各级残联工作前行的发动机,组织部长出身的老朱深知人才对全州残联工作的重要性,要推动全州残联工作大变样,必须从人入手,要选拔有能力、有爱心,乐于为残疾人做奉献的人到残联。2007年下半年,老朱利用换届的时机对全州各县残联班子进行大换血,12个县市残联班子做了大调整,一批热爱残疾人工作,年富力强、希望在残联大展宏图的人才进入全州各级残联。发动机的问题解决了,工作中的各种困难自然破题,全州残联工作开始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姿态,工作人员再也不是上班一杯茶,下班一杯酒,下基层、跑项目成为常态,残联的工作赢得了残疾人的信任,残联真正成为了残疾人的家。老朱说,残疾人是弱势群体,如果不用强势的人,不用强势的工作方法,怎么能做好弱势群体的工作?以强带弱,好一个工作方法!老朱走好了到新岗位的第二步。

      人的问题初步解决了,做事,为残疾人做实事是衡量残联工作的标杆,由于历史原因,黔东南农村很多贫困白内障患者由于经济原因无法复明。要让他们重见光明!朱建华这一句话让自己无法回头,没有资金,缺乏技术,没有专业人才,怎么办?向社会求助,老朱带着同事跑香港,寻求香港慈善组织的帮助,性格温和的老朱总带着微笑,笑起来两只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他的微笑赢得了慈善组织的信任,老朱真诚服务残疾人的精神感动了香港的爱心人士,香港慈善组织带着资金、设备、专业人员来到了大山里,一个又一个大爷大妈又看见了房前屋后的青山绿水,看到了自己可爱的孙孙,当这些农民老泪从横时,老朱自己也泪流满面,谁知道他的内心,谁理解他的苦衷,谁知晓他的不放弃?为了让老人们重获光明,老朱和同事像叫花子一样游离在香港街头,祈求获得帮助,就像是为自己的亲人在寻求帮助一样,那一刻,朱建华真正融入到了残疾人当中,他也深刻感受到残联工作对残疾人的重要性,十年来,黔东南州各级残联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两万六千多例,这个数字里饱含着全州各级残联的艰辛付出,更浸透了朱建华把残疾人当亲人对待般的心血。

      我曾经采访过的侗族刺绣女子陆婷就是朱建华推荐认识的,通过对陆婷的采访,我也深刻体会了朱建华的苦心,全面小康的关键看残疾人,残疾人脱贫了,离实现小康就不远了,老朱说,残疾人小康是最大的民生问题,解决这个最大的民生问题,主体单位就是残联。黔东南少数民族居多,苗族红绣、苗族锡绣是民族瑰宝,在民间有很多刺绣高手,如果能够让残疾人掌握这些技能,她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创收,为什么不发动残疾人来做呢?老朱和班子决定,以此作为残疾人创业就业的示范来抓落实。很快,州残联通过积极举办残疾人实用技术(能)培训班,培训超过上万人次,主要以种养殖、民族服饰刺绣、苗族红绣、苗族锡绣等为培训内容,很多残疾人凭借一技之所长实现了创业就业,并且带动了周边残疾人一起进入走小康之路。现在,只要你走进黔东南的景区游玩,那里面的刺绣服装、刺绣装饰品一定会吸引你的眼球,这些作品中很多都是残疾人的杰作,像陆婷这样的残疾女子不仅实现了自己的小康梦,还带动了很多残疾人走在奔小康的路上,残疾人通过实现创业就业,不但使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而且有了自尊和社会责任感。朱家华认为,要给残疾人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要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更要让他们感受到时代的进步,分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9月在瓮安县举办的2016年全省残疾人(18周岁以下)游泳锦标赛,黔东南代表队获得了金牌总数第二名,九个参赛的代表队只有黔东南队是残联一把手带队,刚刚在里约残奥载誉归来的我省残奥健儿有两人来自黔东南,他们为贵州收获了两枚宝贵的铜牌,这就不难理解在别人看来不需要一把手抓的工作,而老朱要亲临一线。在得知省残疾人游泳队没有训练场地时,朱建华主动提出帮助协调解决,在榕江县游泳馆我见到了老朱,笑眯眯的,温文尔雅,在泳池旁,专家提出泳池太深,不安全,不适合残疾人训练,老朱走下泳池,用身子丈量泳池的深度。位于凯里下司镇的黔东南游泳训练馆虽然还没有竣工,老朱依然带着我们去考察,了解到训练馆工程基本完工,只是建设单位没有收到尾款,笑眯眯的老朱做起了建设老板的工作,并承诺去协调相关部门,他又一次走下泳池用身子丈量泳池深度,连声说:这个深度适合残疾人训练。看着五十多的老朱在泳池里爬上爬下,我明白了黔东南州残联的工作为什么能够做实做细,知晓了他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和投入。俗话说种瓜得瓜,但是瓜好不好就要看你付出多少了,水浇得科学,照料得细致,瓜岂能不甜?

      位于凯里市开怀社区的黔东南州残疾人服务基地工地一派繁忙,州残疾人康复中心大楼已经封顶,占地70多亩的服务基地还没开工,老朱就安排人在这里种满了果树,今年还准备招聘专业的园艺师。朱建华说,黔东南被誉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栖息地,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这里打造成残疾人疲惫心灵的栖息地?在这里还将建设全省第一个残疾人游泳训练馆,托养、康复、训练形成一体,这里群山环抱,风景旖旎,空气格外清新,而且距市中心不超过二十分钟的车程,将来这里一定是鸟语花香,果实累累,应该是我们残疾人朋友的花果山吧?将服务基地建在这里,朱建华和班子是着实动了一番脑筋的,可以期待,不出三年,投资五千万的残疾人服务基地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

      晚上近八点,我和老朱终于坐了下来,一个路边的小餐馆,一盘花生米,几碟小菜,几杯小酒下肚,老朱敞开了话匣子,他说,自己现在是深深爱上了这份积善积德的大事业,如果说当初来到残联有过迷茫,现在却是全身心投入,周末基本上是在贵阳做大学老师的妻子来看他,而且还常常见不到老朱的身影,妻子说退休后要回凯里,把家安在州残疾人服务基地,守护那片理想中的家园。对家庭我是有愧的,可对待这份事业却问心无愧。十年里,朱建华风雨兼程,一路艰辛,一路汗水,一路收获,他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家人,说着过去,展望着未来,我看到老朱眯成一条缝的眼睛里泛着的泪光,那泪光是工作成就的骄傲?是工作艰辛的酸甜苦辣?是对家人的愧疚?是对全州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美好憧憬?一切皆有吧?

      说着说着,老朱靠在矮墙上睡着了,或许是累了,我不忍叫醒他,黔东南州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朱建华眯着眼睛,面带微笑进入了那个瓜果飘香的花果山的美梦中,或明或暗的夜色中,我也醉了,仰望天空,繁星点点,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明天一定又是一个艳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