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创建“三防一调”机制 推进平安和谐校园建设

27.04.2016  16:23

    新华网贵阳4月27日电(通讯员 陈时安)近年来,思南县积极探索“智防、治防、制防”和“联调”的“三防一调”涉校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实现了人民群众对校园安全的满意度、涉校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师生法治普及率提升的目标。2015年8月被贵州省综治办、省司法厅、省教育厅确定为贵州省涉校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建设工作试点县。

     创建“智防”机制,实现法治教育常态化

    “近年来,全县涉校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化解,校园平安和谐,这全靠县委、政府强有力的领导,靠县政法部门和校园周边乡镇的鼎力支持。”县教育局局长曾应华如是说。

    该县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委政法委书记和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的县涉校矛盾纠纷调处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任主任的涉校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聘请了20余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社会影响大的法治工作者担任涉校矛盾纠纷调解员。制定了《思南县涉校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建设工作实施意见》《思南县涉校矛盾纠纷信访接待制度》等制度,确保有人抓、抓落实、出成效。

    强化队伍建设,选聘350多名中小学法制副校长,到学校上6课时以上的法治教育课;组建校园法治文艺宣传队伍,广泛宣传宪法及法律法规;培育学校“法律明白人”队伍,从源头上预防涉校矛盾纠纷的发生;组建以律师为主体的法律援助队伍,加大对青少年进行法律援助和普法教育。

    强化基地建设,利用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平台,建立思南县法治道德教育基地,组织全县中小学师生到基地接受教育;建立中小学校“法治·道德”讲堂,定期开展法治与道德讲座;利用县党职校资源,建立县级人民调解员培训基地,提高学校人民调解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创建“治防”机制,有效遏制矛盾纠纷发生

    “遏制涉校矛盾纠纷发生,关键要从源头抓起。”县司法局局长安光常说。

    该县从源头抓起,织密学生心理矫治网,健全特殊学生家庭背景、思想动态、学业成绩、日常行为等档案。建立“阳光服务社团”,开展“阳光成长”志愿服务活动。建立专门心理咨询室,对特殊学生开展心理咨询。

    织密校内防控网,开好职工会、学生会、家长会,推行出勤告知制、课前询问制、课间交接制、缺课追踪制、家校联系制、首遇负责制、值班四定责任制、隐患排查公示制、重点部位巡查制,形成校园管理网络。

    织密校园周边治理网,县委宣传部、县委政法委、县综治办、县法院、县检察院、教育、司法行政、公安、安监、市场监管等单位,合力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及时消除矛盾隐患,为师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创建“制防”机制,实现矛盾纠纷化解规范化

    该县健全涉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协调机制,每月组织学校、各乡(镇、街道)召开2次涉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对排查出来的涉校矛盾纠纷,认真分析研判,逐一建立台帐,按照“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要求,限时办结,稳控到位。

    健全涉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奖补机制。县级财政每年预算矛盾纠纷奖补经费70万元,对基层人民调解员调解的涉校矛盾纠纷实行有偿补助。同时,县级财政预算100万元设立“思南县涉校矛盾纠纷赔偿准备金”,对确有困难无法获得赔偿的受害方当事人进行适当赔偿补助。

    健全涉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督查考评机制。对涉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成绩突出的乡(镇、街道)、学校实行奖励,对年度考核排位后2名的乡(镇、街道)、学校实行通报批评,对党政主要领导和学校校长实行“诫勉、函询”,并责令限期整改;对考核分数在80分以下且排名全县倒数第一的乡(镇、街道)、学校,按照“一票否决制”的规定处理,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

     创建“联调”机制,不断提高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

    该县健全涉校矛盾纠纷联调、联处“三级网络”体系,引导群众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调处、化解涉校矛盾纠纷。县级层面,成立涉校矛盾纠纷调处工作领导小组和涉校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县教育局成立教育系统内部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聘请3名律师为教育系统法律顾问。各学区办、学校均成立相应的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乡镇层面,各乡(镇、街道)分别成立涉校矛盾纠纷调处工作领导小组和委员会,相邻乡(镇、街道)、村(社区)成立接边调解委员会,共同调处涉校矛盾纠纷。

[责任编辑: 罗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