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烽县:引市场机制活水 借改革东风奋力起航

04.11.2014  16:11

    11月2日,息烽县养龙司镇高坡村村民古德全起了个大早,走到院子里拧开水龙头,接水梳洗一番后,就开始准备早饭。“以前,人饮工程因为管理不善被废弃,一大清早起来得先去几里远的地方排队挑水吃。现在搞了‘水改’,用水方便、水价合适,村级水利员还随叫随到,别提有多幸福了。

    古德全口中的“幸福”,正是贵阳市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带来的积极变化。2013年9月,息烽县被确定为全国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县。在水利部、省水利厅等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市水务局抢抓机遇,迅速行动,推进改革工作。通过近一年的摸索,息烽县已逐渐走上水务一体化建设的新路子,找到促农增收的新法子,闯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运营的新天地。

    为总结交流贵阳等推进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成效明显地区的做法和经验,研究加快推进试点改革的有效举措,水利部决定11月4日在贵阳召开全国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座谈会。

    思路先行 问题导向求实效

    息烽县被确定为改革示范县后,市委、市政府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将深化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作为我市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4年的工作要点,并在市水务局成立贵阳市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认真落实中央、省推进水利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将改革示范工作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实事求是,以问题为导向,破解改革难题。

    在对息烽县水利工程改革对象进行调查,摸清找准管理中主要存在的工程产权不明晰、重建轻管现象突出等“五难”问题后,市水务局决定在坚持政府主导、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于是,探索以市场化方式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护,进一步调动村集体、受益农户和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建强水利管护队伍,建起“大市场、小政府”的小型水利工程良性运营长效机制,成为改革大方向。

    明确权属 以水养水水更长

    “建了管不好,建了也白建”。要解决管护问题,众多的小型水利工程产权界定是最难跨过的一道门槛。

    在工程确权中,市水务局坚持在弄清工程最初修建方式、各阶段维修加固资金投入、原有受益范围和现有受益范围、现有管理模式及运行效果后,再召集村支两委、受益群众对工程所有权进行会审核实,让产权界定工作得到群众认可。

    水权定,人心安,管护主体责任落实。然而,要想工程长期“有人管,有钱管”,只有建立稳定的管护经费保障机制。

    市水务局坚持“谁受益、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鼓励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等承担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维护与经营管理,并组建工作组深入村组,“手把手”指导协调,力争“以水养水”。

    对于饮水安全等适合成立用水合作组织管理的工程,由受益户集体开会协商,确定收费制度、收费标准等内容,形成管理制度;对于引水等适合实行股份制合作管理的工程,由受益户集体开会协商,确定入股股价、管理委员会成员及其他管理制度;对于小水池等分户自管的工程,由所有者实行自主管理。

    同时,市水务局、息烽县政府在县级层面重点抓好小(一)型公益性水利工程的管理,为工程的综合效益提升和安全运行提供机构、人员、经费等保障;在乡(镇)层面,围绕片区搭建水务服务公司这一平台,实现乡(镇)集中式水厂、规模以上农村供水工程的企业经营管理目标。

    眼下,以“县水务局行政监督管理为重点、片区水务中心为核心、片区水务服务公司为主体、群众用水合作组织为补充”的“四位一体”水务监督管理服务网络体系已在息烽县基本建立。

    全面开花 小水利惠大民生

    借改革示范县机遇,经过一年的摸索,贵阳市、息烽县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渐有成效。

    通过改革,广大受益群众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管、养、用”脱节、工程效益不能有效发挥等问题逐步被解决,实现“协同管水、以水养水”“我管理、我受益”目标,逐步扭转工程性缺水和管理性缺水现状。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下一步,市水务局将在产权制度改革等基础上,探索建立由受益主体作为“项目法人”开展项目建设管理,实行项目法人申报制、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建管模式,巩固提升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成果。陈雷 黄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