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山间的古风遗韵 ——走近息烽县流长乡四坪阳戏

12.03.2015  01:33

演员表演阳戏《开路先锋》。

四坪阳戏古朴典雅,唱腔多变。

掌坛师黄晓亮在开戏前为演员化妆。

具有历史价值的阳戏书籍。

■本报记者 孙鲁荣 文/图

在息烽县流长乡四坪村至今仍保留着一种旨在许愿祷告的地方戏——四坪阳戏,它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因其文化底蕴深厚古朴神秘,唱腔多变,九板十三腔尽显民间艺术的神韵,堪称戏剧的活化石,2009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当地流行这样一句话:来四坪村,游览了秀美风光,还不能不听一出阳戏。

欣赏古朴阳戏

3月10日,记者与息烽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一行从息烽出发,去一睹四坪阳戏绰约的风采。汽车行驶在乡村的盘山公路上,车窗外的美景映入眼帘:田野里油菜花露出了笑脸,梨花开满了枝头,迎春花排起了队伍,还有各类叫不出名字的野花,五彩缤纷,芬芳扑鼻。

辗转40多公里,终于来到流长乡海拔最高的四坪村,下车前行,“百合飞来站彩楼,男人装扮女人头,男人出来看跳打,女人出来看风流……”一曲阳戏开演前的暖场,从掌坛人黄晓亮家院坝传出,快步走进一看,奇特的戏服,凝重的动作,古朴的言语,原始的舞蹈,仿佛将人带回遥远的过去,感受到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粗犷的美。

今年44岁的黄晓亮,是四坪阳戏的第十代传人,戏班的“坛主”。由于是家族式传承,不仅世代单传,还遵守“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行规,成员清一色的男性,戏中女角都由男性反串。“我伯伯黄朝印是第九代传人,我爸爸是机关干部,工作很忙,直到我伯伯70岁时,担心失传,看我记忆好,又聪明好学,21岁那年他就把阳戏传授给了我,伯伯81岁时去世。”黄晓亮介绍说,那时,村里遇到祝寿、迎娶、祈福、还愿等,都要请戏班去演一出阳戏。演出过程中,为适应愿主要求,常在仪式程序中插演一些耍戏娱乐剧目。

在黄晓亮家的一间屋子里,我们参观了几口大木箱,里面装满了戏服、乐器、道具等,堂屋里还设置了香案。“黄家阳戏班现有10人,年龄最大的65岁,最小的26岁。演出形式与川剧相似,题材多为传统的民间故事,是本地人用本乡本土的戏话排练,有武打与吟唱,喜怒哀乐融于剧中。扮演者着古装戏袍,均画脸谱,演出前唱开场曲或演出中以锣鼓打击烘托演出气氛。”谈起与阳戏的缘分,黄晓亮向我们娓娓道来……

今年65岁的黄永坤,是黄晓亮的堂哥,也是戏班里最年长的演员,可谓是老戏骨。“阳戏是我们村的活宝贝,是土生土长的民族民间艺术,在村里,只要是老一辈的人,都能哼上几句,外地人很难模仿的。”黄永坤说。

追忆历史容颜

关于四坪阳戏的起源有这样一个传说:最早由居住在四坪村平岗堰塘的黄姓祖先黄滔传出,黄滔的师傅名叫徐法行,是四川灌县人,明末入黔,在与黄姓族人相处中,见其皆心地善良,诚实守信,便主动提出教黄姓族人阳戏,于是,黄滔作为徐法行的第一个传承弟子,开始在四坪村一带唱起了阳戏。

明清两代,阳戏在黄姓族人中传唱,坛门旺盛,远近请唱阳戏的人家都比较多,因为群众相信唱阳戏能够趋吉避凶,因之请唱阳戏的人愈来愈多,一直到民国年间都处于兴旺状态。虽然文化大革命期间,阳戏受到冲击,遭到封杀,道具书籍等被烧,好在传承人想方设法保护,使部分书籍、道具和乐器得以保存至今。

据《息烽县志》记载:四坪阳戏是祭祀仪式中进行的戏剧性表演,它与其他阳戏的不同之处,是演戏人不戴面具,这是师祖传下的规矩,只能用颜料和毛笔在脸上画净、旦、丑等角色,称之为开脸,有土地、关公、财神和《桃山救母》中的铁匠角色,开脸只能由掌坛师进行。

四坪阳戏的演出有一套完整的演出程序,剧目一般取材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实际生活。吹、打、跳、唱齐全并辅之以诙谐,仪式中插演耍戏剧目。曲目很多,剧本有《上云台》、《龙对戏》、《下河东》、《三星上寿》等三百余个,正戏有《桃山救母》、《开坛礼请》、《造棚》、《勾愿》等,器具有关刀鞭剑,棍、铍、锣、鼓等,最具历史价值的是清代遗存下来的司刀,八大块彩服和黄蟒、兰蟒、绿蟒袍以及光绪年间的阳戏书籍。

传承举步维艰

随着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愈来愈淡漠,加之受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这一古老戏种,在现实的物质生存和文化语境中,日渐委顿甚至濒临失传。黄家阳戏的传承成了黄晓亮的一块“心病”。他说,这些年来,阳戏的活动阵地逐渐缩小,后继乏人,人员老化,一些颇有造诣的老艺人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相继谢世,部分绝技难以传承。所以,必须打破该戏只传本姓本宗族的“传内不传外”的行规,只要有愿意学戏的村民,他都愿意教。目前,他带的徒弟彭元涛和黄江华,均不是黄氏家族成员。

作为当地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家阳戏的拯救挖掘和传承,迫在眉睫。“为改变阳戏濒临消失的困境,近几年来,息烽县拨专款对流长阳戏进行保护,多方收集阳戏资料,拍摄录音录像,制作光碟,进行宣传和保护。流长乡政府也将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满足阳戏传承、发展的需求,同时,以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举办一些演出活动,让更多的人感受它的文化精髓,重新让其焕发生机。”流长乡党委副书记胥永宏说。

阳戏生涯的乐与苦,早已融入到了黄晓亮生活的各个角落。“阳戏文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会努力让这一古老的剧种传承下去,这也是我毕生的心愿。”黄晓亮充满希望地说。采访结束时,黄晓亮为我们表演了阳戏《百花诗》,“天地玄皇不用忙,诸亲百客排两行,宽怀弟兄耐烦坐,我去莲池耍戏场……”其动作到位,唱腔婉转,令人仿佛回到了那久远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