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烽:山村里的“绿色革命”

28.05.2015  13:06

山村里的“绿色革命

——息烽实施“三良”配套工程小记

    新华网贵州频道5月28日电  今年一季度,息烽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1元,以13.8%的增速排全市第一位。由此可看到,息烽农村人的腰包“鼓得最快”——收入增速连续8年排贵阳市第一位。

    这是息烽精心浇灌的“三良工程”之花结出的累累硕果。近7年,县财政每年投入2000余万元,为全县农民无偿提供优质肥料、种子和技术扶持,以粮油作物为首的传统农业种植水平和增产效果凸显。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260余元。

     传统农业大变革

    “今年的油菜颗粒饱满、壮实,比去年好。”小寨坝镇大湾村村民黄正烈捧出一把乌黑的油菜子,仿佛让人嗅到了农家自榨菜油的芳香。说不上几句, 76岁的老黄便忙农活去了。“国家现在又不问你要公粮,还免费发肥料、发种子,政策就是好。”老黄头也不回撂下一句话。

    自2009年起,息烽携手贵州开磷集团锻造“良种、良肥、良法”这把敲开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之门的金钥匙。全县凡在25度以下地块按照规范技术种植的农民,根据计税面积每亩地可获得化肥和种子补助,并享受相关技术服务。截至今年,全县累计发放良肥3.73万吨,良种28.84万公斤,良种补助现金1254.31万元,年均推广种植面积近20万亩次,惠及全县22万农村人口。

    时过境迁。7年来,息烽“三良工程”也在实践中“升级换代”。在总结实施第一轮5年经验的基础上,2014年,息烽对良肥和良种补助标准、范围、形式以及良法示范点建设等方面作了周密设计。补助范围从“按照良法种植面积”改为“按承包证上计税面积;补助品种由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4个品种改为不分品种;维持每亩补助20公斤化肥标准,兑现次数由一年两次(大小季各一次)改为一年一次……

    从去年起,息烽把肥料补助品种由含磷46%、含氮17%的“磷酸二铵”升格为含氮、磷、钾均为15%的“高塔硝硫基复合肥”。“硝硫基复合肥市场售价每吨3600元,每吨比二铵高400元。”负责主抓“三良工程”的县农业局农推站站长郑满江介绍,硝硫基复合肥增加了钾元素,肥力大为提升,更符合本地群众和农作物养分需求。

     良法技术大普及

    一垄垄绿油油的马铃薯,微风吹过荡起浪浪绿波……在永靖镇联丰村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点,农民正在忙着锄草。

    “马铃薯开花表明作物进入营养生长旺盛期,需要大量光和水。”镇农业中心工作员孙晓碧介绍,今年该镇引进“宣薯2号”在联丰各建设一个100亩的示范点。要求农户不套种,实行单垄双行、单厢起垄方法种植,目标至少亩产2000公斤。

    方法改变结果,示范引领发展。“良法”是“三良工程”推进的“催化剂”——农民免费获得肥料、种子,前提是必须按照“良法”进行种植。通过建集中示范点,无疑对好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围绕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4个主打品种,县、乡镇、村三级每年将按照100亩、50亩、30亩标准至少建设1个示范点。通过示范辐射带动,全县农业种植水平明显提升。“良种”:大面积种植水稻中优158、玉米黔兴201、油菜黔油19等稳定性好的品种;“良法”:水稻两段育秧宽窄行栽培,玉米营养块、球育苗单株定向移栽等规范化种植技术普及;“良肥”:提供25个测土配方施肥配方,布置施肥建议卡30万张。

    目前,息烽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148.2万亩次,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杂交油菜和脱毒马铃薯优质良种推广率分别为95%、90%、95%、60%,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覆盖率分别达95%、75%、95%、70%。

    “实施‘三良’亩产比常规种植高出50到150公斤之间,作物也更耐旱。” 郑满江说。

     农业效能大提升

    政府供农资,群众出劳力。一路走来,息烽“三良工程”硕果满仓。

    经统计测算,息烽实施第一轮“三良工程”,全县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分别增产1.3万吨、2.5万吨、0.6万吨和2.5万吨,累计增收1.8亿元。综合农民少投入的肥料款、运费和良种现金补贴,全县农民实际增收2.7亿元、人均年增收247余元。去年是第二轮“三良工程”的开局年,全县农户共增收0.58亿元,人均年增收262余元。

    增长速度仅是表象,“三良工程”更有其深刻内涵。喀斯特地貌特征、土地破碎不连片、立体气候差异大“十年九旱”、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这些是息烽乃至全省农业环境的真实写照。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锐减,像黄正烈这样的“留守”群体变成了主要劳动力。对于世代生活在土地上,有着深厚传统农业种植习惯的庞大农村人而言,“三良”犹如定心丸,调动了大家放开手脚“零负担”抓生产的热情。

    “通过‘三良’带动,提升了单位面积产量。”县农业局局长卢天伦分析,虽然息烽总体上“231”的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但作为农业县的定位仍没有变。

    息烽还建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挂帅担任工作组长,多家单位联合建立“良肥”调运、“良种”采购、“良法”指导等6个工作组。每年大小季作物播种完毕,围绕示范点建设、肥料种子发放、种植技术应用等,全县在每个乡镇抽取3个村、每村抽10名农户进行督查……

    山村里上演了一场绿色革命。如果说息烽红岩葡萄、养龙司蔬菜和九庄肉鸡三个省级农业园区引领现代生态农业发展,那么“三良工程”则支撑传统农业迈入提质转型新征程。(罗建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