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烽:找准“穷根子” 开对“药方子”推进精准扶贫

09.11.2015  18:10

找准“穷根子” 开对“药方子

——息烽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新华网贵州频道11月9日电 “两个仔猪长得漂亮,又肯吃,加起来有100多斤。”10月23日,息烽县青山苗族乡绿化村村民刘华山指着圈里正在进食的黑土猪,面露喜色。

    贫困户刘华山是息烽县精准扶贫的受益者。今年6月,息烽县委书记钮力卿到他家遍访帮扶,为他梳理出了依靠生猪养殖脱贫致富的思路。半个月前,他收到了乡政府为他购进的两头黑土猪,让他明年的日子更有盼头了。

    和刘华山一样,很多贫困村、贫困户都得到了开展精准扶贫带来的实惠。当地村民说,这是息烽力推产业发展与扶贫攻坚深度融合的结果。

    正如息烽县县委书记钮力卿所说,在新环境下,我们创新帮扶模式,落实帮扶任务,健全保障机制,着力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样扶”的问题,取得了帮扶对象精准、群众持续增收、干部作风转变的叠加效应。

    “精准滴灌”:强化帮扶针对性

    精准识别贫困户,是精准扶贫的第一步。

    息烽县流长乡四坪村地处偏远,周永生一家是这个贫困村有名的贫困户。提起贫困户的识别工作,他说,首先自己写申请,村委会初审,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然后张榜公示。接下来,乡里审核公示,县级审批,最后在县人民政府网上公示。

    “公开,公正,透明了,老百姓就没意见。”周永生说。“这样一来,保证了贫困户识别的精准,为下一步制定扶贫计划打下好基础。”息烽农业局局长卢天伦解释道。

    为切实理清“扶持谁”,息烽县制定了《息烽县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方案》,县、镇、村三级上下联动,层层分解落实责任。由联系村领导牵头,组织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第一书记及村干部做好贫困户登记表、扶贫手册、帮扶计划等资料的核实、调查及归档工作,对贫困人口和贫困村进行精准识别。

    对照对象、目标、内容、措施、考评“五个精准”要求,息烽把工作目标锁定在建档立卡的30个贫困村、941户贫困户、2720个贫困人口,将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帮扶计划、项目资金等全部录入信息平台,运用大数据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调度,确保扶贫工作做到帮扶精准、项目精准、资金精准。

    多维联动:结对帮扶强服务

    近日,息烽县流长乡甘溪村的贫困户刘敬文十分高兴——家里年久失修的木架房拆掉后,修起了两层小楼。

    据了解,刘敬文是息烽县委副书记、县长卓飞联系包保的贫困户。今年7月,卓飞在开展遍访活动时,了解到刘敬文家老房子年久失修,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当即嘱咐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协调资金助其改善居住条件。

    “再也不用担心下雨房子漏水,还有卫生间、洗澡间,和城里没什么两样。”刘敬文向笔者介绍最近生活的新变化。

    为落实“谁来扶”的问题,息烽大力推行领导干部遍访帮扶模式,为每个贫困村确定一名县级领导或县直单位主要负责人联系包保,为贫困户脱贫致富谋思路、出点子,做到贫困村不出列、贫困户不脱贫就不脱钩。息烽还把结对帮扶到村到户与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结合起来,整合驻村干部、挂职村干部等力量,在每个贫困村建立一支“不走”的驻村帮扶工作队。同时,明确了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的工作职责,实施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帮扶,对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实现全履盖。

    钮力卿书记深入青山苗族乡帮扶贫困村、贫困户,全面梳理他们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具体可行的帮扶措施。协调市县项目资金34万元,帮助青山苗族乡冗坝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协调项目资金22万元,帮助该乡发展辣椒种植。卓飞县长协调项目资金37.52万元,帮助流长乡甘溪村修建机耕道2.68公里;协调化肥10吨,帮助甘溪村、四坪村发展农业种植……今年来,全县领导干部下基层遍访帮扶贫困村、贫困户已蔚然成风。

    输造并举:产业扶贫破难题

    授人以渔,终生之用。卢天伦说,要想从根本上帮扶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仅靠“输血”式扶贫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搞好开发式扶贫,增强“造血”功能。

    针对“怎么扶”的难题,息烽县积极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变扶贫项目资金到户为扶贫资本、收益到户的扶贫开发模式,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通过产业扶贫带动贫困农户持续稳定增收。

    息烽小寨坝镇田兴村就是“合作股份”激活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典型例子。去年10月,该村村支书王世凯与村里几名返乡农民工筹集资金,以“村委会+自然人”的模式注册成立了息烽南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村委会以集体资产估价入股,参与组建基层经济实体。

    今年1月,该公司利用流转出的200亩土地种植起高山二号葡萄。“目前,葡萄成活率在95%以上,葡萄成熟后将直接由红岩葡萄酒厂收购,解除大家的后顾之忧。”据王世凯介绍,该公司计划3年发展葡萄种植5000亩以上。“村集体经济占公司21.5%的股份,直接从公司利润抽成,届时,村里‘无钱办事’、‘无能力办事’的局面将不复存在。

    田兴村的发展模式只是息烽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按照工业化、生态化、市场化理念,息烽结合园区建设,以企业为依托,配套完善蔬菜、果树和肉鸡三大产业核心区配套设施建设,拓展产业功能,延长产业链,发挥一产“接二连三”的作用,带动农户脱贫致富。

    目前,息烽实施了石硐镇核桃育苗基地建设、永靖镇核桃采穗圃基地、养龙司生态猪养殖等项目建设,基本形成了基地化、园区化和产业带的格局。(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