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烽试点关爱留守儿童新模式 老师帮扶动态监管

25.06.2015  19:14

邱凌峰 摄

    “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连同、家庭尽责、社会参与、儿童为本”,这是息烽县在开展全国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工作中提出的“六位一体”关爱服务体系。

    2013年4月,息烽县被全国妇联、教育部、中央文明办、中央综治办以及国家卫计委等部门确定为“全国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县”,这是我省唯一的一个试点县。不久前,全国评估组有关专家到息烽县进行评估调研时,对这项试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试点:留守儿童的“动态监测

    据息烽县委副书记宋书平介绍,目前,全县农村留守儿童共有2059人。他们将关爱服务的对象确定为年龄3-14岁之间,具有本县农村户籍,父母双方到县外务工6个月以上,由其他亲属抚养和教育的儿童。其中包括因父母一方死亡、另外一方外出务工和单亲家庭外出务工而留守的儿童。试点工作开展后,先后构建了组织保障体系、动态监测体系、安全保卫体系、健康成长服务体系以及社会关爱体系等,并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纳入了一级目标管理,进行相应的考核评价。

    负责对留守儿童进行动态监测的留守儿童e家就设在县妇联办公室。息烽县妇联副主席汪璐说,动态监测系统整合了卫计、教育、村(居)等力量,通过信息摸底调查,全面掌握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学习生活状况以及监护人情况等,并实行每月定期更新。此外,系统中的GIS定位功能可以在电子地图上看到每个乡镇的留守儿童数量,了解重点关注儿童的活动路线等。

    息烽县共建有23所寄宿制学校,床位配给率平均达到了99%,实现在校留守儿童全住宿;按照标准化要求建成49个“阳光少年之家”、13个“乡村少年宫”、5个“希望童园”等关爱服务阵地。

    在“阳光少年之家”里,孩子们可以一起看书学习,一起下棋游戏。如果想务工的爸爸妈妈了,还可以拨打视频语音电话。

     故事:“帮扶的孩子叫我妈妈

    张茸,息烽县小寨坝镇黑神庙中学八年级(8)班班主任。黑神庙中学共有留守儿童83人,教职员工90余名。每一名留守儿童跟学校的一名教职员工结成了帮扶对子,张茸帮扶的是自己班上的女学生小云(化名)。

    小云的母亲在她上六年级的时候因车祸去世,父亲常年在外务工。七年级上学期开学没多久,她的父亲不慎从工地高处摔下身亡。

    “得知这个消息后,我第一时间赶到了县殡仪馆。原本活泼开朗的小云站在父亲灵堂外,没有言语,也没有哭泣,整个人跟傻掉了一样。看到我后,她突然一下子扑进我怀中,号啕大哭。”张茸回忆说。接下来的近十天时间,张茸一有空便往小云家里走,陪孩子聊天,给她讲一些简单的人生道理,直到小云重新回到了校园。

    去年春节的前一天,小云突然拨通了张茸的手机。电话中,小云说自己很想念爸爸妈妈,想要自杀。一听这话,原本已睡下的张茸立即爬了起来。考虑到已是深夜,两家居住的距离较远,张茸只得在电话中告诉小云,千万不要干傻事。拿着电话,张茸开始给小云讲保尔柯察金的故事,讲同班同学这一个学期以来的点点滴滴。两人一聊就聊到第二天凌晨4点,直到小云放弃了轻生念头后,张茸才放下电话。挂断电话前,小云叫了一声“张妈妈”。张茸知道,孩子已经把自己当成了最亲的人。第二天天刚亮,张茸便赶到了小云家里。

    新学期开始后,小云主动提出想当班上的体育委员,并得到了同学们的拥护。看到小云又恢复了昔日的活泼与开朗,张茸倍感欣慰。

     展望:让更多儿童不再留守

    “四点半课堂”不是一堂课,而是一个温暖的家。息烽县新华社区“四点半课堂”位于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内,各种设施齐全。相对封闭的环境,家长们不用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

    6月23日下午4点35分,“四点半课堂”开始了。一间40多平方米的教室内,摆放有桌椅和板凳,并划分出了作业辅导区、视频聊天角、棋类娱乐角、图书阅读角和心理辅导角等。20多个孩子有的在室外打篮球、打羽毛球,有的在教室内做作业、下跳棋。一直等到下午6点,亲人前来将他们接走。

    “关爱留守儿童,源头关爱是前提,隐性关爱是方法,系统关爱是保障,心理关爱是重点,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和谐!”息烽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工作领导小组一负责人说。要想从源头上关爱留守儿童,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引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近年来,息烽县大力推进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经济稳步增长,就业创业环境不断优化,2014年的留守儿童数量降至2267人,相比2013年减少了24.58%。

    下一步,息烽县将探索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积极发挥“阳光少年之家”等关爱服务阵地作用,健全和完善动态监测体系,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工作站,让农村留守儿童跟其他孩子一样“同在蓝天下,共沐阳光美”!(任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