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烽陈燚:大山里的“向日葵”

25.03.2016  19:03

    新华网贵阳3月25日电(通讯员李小根 仲石)“陈燚老师的教学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她曾帮助有脑膜炎后遗症的陈森同学从零开始,到听话、读课文、写名字,她是我们山中的向日葵!”在息烽县养龙司镇毛坡村,提起陈燚老师,家长、学生都不禁竖起大拇指。

    学生就是我的孩子   

    “现在已不想离开了,20多年来,我早已熟悉了茅坡的每寸土地和每个孩子,就是倾尽一生,我也要托起孩子们的希望。”息烽县养龙司镇茅坡小学老师陈燚对笔者说。   

    1992年7月毕业后,陈燚来到了养龙司镇茅坡小学,刚开始时,地处偏避、交通不变、信息闭塞、设备简陋的茅坡小学曾让她想过离开。“大山的荒凉和陌生常常使我抱头大哭,但是一年后,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家长的期盼和感谢又让我不舍,我便下决心留了下来。”而这一坚持就是24年。   

    2013年6月,陈燚担任茅坡片区学校的党支部书记,可是陈燚最关爱的还是留守儿童工作。在各方资助下,学校终于有了“留守儿童之家”。陈燚还结合实际探究出了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和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的“三先”、“三多”工作方法。为了把“三先”、“三多”落到实处,在学校“留守儿童之家”成立后,陈燚组织全体教师捐资795元为学生添置学习用品,其中她个人捐资200元。

    每天,陈燚都要抽时间陪孩子谈心,对学校的留守儿童和困难学生,不用看资料,陈燚都能一一说出。“陈老师说我们大山里的学生都是她的孩子,她一起给我们过生日,梳头、洗脸,她鼓励我们走出大山。”今年读六年级的彭世佳说。

    学生眼中的“老师妈妈

    现在读三年级的刘生凯,是大家心中的优秀孩子。但在两年前,刘生凯却是全校难管的学生。当时的刘生凯,父母离异,跟爷爷奶奶一起居住,平时我行我素。陈燚把刘生凯请到办公室后,看着他脚上的鞋说“生凯,你的鞋都破了啊!”没想到孩子却突然低头哭了起来,他说自己几年都没见到父母了,也没有他们的电话号码,所以鞋子一直是旧的。陈燚一把抱住孩子,含泪说:“孩子,别哭,跟老师上街买鞋去。” 

    刘生凯穿上新鞋后,前两个星期稍有些好转,但是随后又开始迟到。在了解刘生凯是因为早餐原因而上学迟到时,陈燚想到了给孩子包早餐而上学不迟到的方式来鼓励他,冬天还给他买棉衣、围巾、袜子等。一学期下来,刘生凯期末考试由平时的不及格上升到70多分,取成绩单的那天,陈燚当面奖励了他50元,无比激动的刘生凯拿着钱说:“我可以给奶奶买咳嗽药啦!” 

    陈燚再也没操心过的刘生凯,现在主动担任了班上的生活委员,每天带领同学文明就餐,做完作业后,他还去打扫“留守儿童之家”。2014年3月8日,刘生凯在日记里写到:得到陈燚老师的帮助后,我学会与小朋友和平相处,改正不良习惯,我真感谢陈老师。我多想做她的干儿子,叫她妈妈。”2015年教师节这天,他特为陈燚做了一张贺卡,上面写着:“陈燚,妈妈,我爱你,祝你教师节快乐!

    亲身垂范,感化学生的心灵  

    “留守儿童最缺少的是关爱。”陈燚说,作为教师,能做的是尽量弥补孩子们缺失的爱,帮助他们学习,引导他们走正常的人生路。陈燚常常将低年级卫生习惯差的学生带回寝室洗澡,一直坚持到现在。 

    山区的教学生涯中还包含着辛酸和委屈。陈燚任五年级班主任时,一天,村民曾某气冲冲跑到教室要打孩子,陈燚跑上去阻挡。没想到曾某一耳光打在了陈燚脸上,陈燚当场昏倒在地。事后才知道,原来是班上孩子犯错触犯了村民曾某,由于孩子的父母外出务工,无处告状的曾某便跑到教室要打孩子。“我事后也没有追究,谁知这一耳光却让两个孩子醒悟了,两个孩子后来很懂事,不但遵守纪律,学习也在好转,后来还通过努力走上了工作岗位,现在还叫我去看他们的新房呢!挨一记耳光就改变了孩子,虽然委屈,但却很值。”陈燚说。 

    在陈燚的学生中,她记忆最深的是王晶,她常常把自己的零花钱攒起来,悄悄地帮助自己身边困难的同学。她说自己不为什么,只是想向自己以前的陈燚老师学习!“感谢一路上陈燚老师的教导和鼓励,我才会更加自信和勇敢,我会继续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来感恩和回报社会!”即将大学毕业的王晶说。

[责任编辑: 庞云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