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黔东南 帮扶大接力

28.10.2014  18:27

近年来,黔东南,这个集全国33个民族文化与优美自然风光于一身的美丽地方突然就“”了。但对国家林业局的干部职工,尤其是长期活跃田间地头的林业科技工作者来说,黔东南早就是心头的牵挂。

                早在1987年,林业部就把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从江、榕江、雷山、台江、剑河、黄平、丹寨、黎平8个县列为林业对口扶贫重点县。2012年,国务院颁布国发2号文件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又将雷山、剑河两县列入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

                作为国家林业局的直属科研机构,中国林科院义不容辞地成为了帮扶队伍中的生力军和主力军。长期以来,许许多多的林业科研工作者接连不断地踏入黔东南这片原生态热土,开展智力支持、科学研究、考察调研、科技帮扶,并与黔东南共同建设了“黔东南构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苗侗民族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当地举办的学术论坛、专题讲座、科技下乡、科技咨询、课题评审、考察交流等活动中,处处活跃着中国林科院科技专家忙碌的身影。

                老一辈结下深厚情谊

                中国林科院与黔东南的结缘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当时林业部林业科学研究所(中国林科院前身)开始做杉木地理变异和生态研究,而黔东南是我国杉木最佳种源区,1955年,我国著名林学家、中国林科院老领导吴中伦,著名农林科学家、林科院一级研究员乐天宇等在黔东南开展科学研究,把黔东南杉木划为一个独特的地理生态型,称赞那儿的杉木“干条通直,材质致密,经久耐用,成为上等木材”。

                20世纪70年代,全国杉木种源试验协作组组长洪菊生在开展“杉木地理变异及种源区划分”研究时,将黎平东风林场作为其对比试验点。20世纪90年代,森林培育学家盛炜彤研究员多次到黔东南开展科学考察和调研,他负责开展的“杉木人工林优化栽培模式研究”,就在黔东南的榕江布点,并进行了17年的定期观测。1994年,老领导陈统爱陪同专家在黔东南州民族林校考察时得知图书馆的图书不能满足读者需求,回到北京后,带头发动林科院各单位开展赠书活动。2003年,在黔东南台江县、雷山县和黔南丹寨县、荔波县,通过一对一、多对一、多对多的形式全院资助学生101名,老领导宋闯也加入了一对一的资助队伍,资助雷山苗族学生文敏,12年不辍。参加一对一资助的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森林资源专家唐守正研究员。

                新一代科技专家接力前行

                2003年,中国林科院与贵州省政府签署了院省科技合作协议,从此,中国林科院与黔东南的联系更加密集。11年来,一大批专家先后到黔东南开展技术扶贫,白云质砂石山植被快速恢复技术等一大批研究项目在黔东南铺开。就在今年8月,中国林科院院长张守攻、副院长李岩泉,副院长、中国林学会秘书长陈幸良一行还赴黔东南开展科研帮扶考察。

                多年来,林业专家们从不同领域、不同方向关注关心着黔东南的发展,围绕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等领域,开展考察调研、专题讲座、建言献策。尤其在林木品种结构调整、林木良种繁育和资源高效培育、森林生态旅游、苗侗传统木质民居工厂建房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资昆所蝴蝶专家到黔东南州考察蝴蝶园建设、竹产业园发展布局情况,建议黔东南建设1-2个蝴蝶园,并对竹类收集园建成后的经营,以及利用竹种收集园实现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宝贵意见。亚林所、荒漠所专家对黔东南特别是贵州省石漠化与生态修复提供科技支撑。木工所专家为当地的木结构民居建设出谋划策,并成为当地木屋制造企业的技术指导单位。花卉苗木领域的相关专家帮助凯里争取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平台的“种质资源保存和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帮助他们引种菊科、玫瑰科花卉1040个品种,乔木花卉518个品种,以及其他花卉树木1200株。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长期来,亚林所坚持“上门服务”,并互通往来,交流座谈。除了与黔东南在石漠化治理、杉木研究等方面有良好的合作外,还重点开展了油茶、楠竹等系列科技合作,并建有长久的示范基地。

                同样,林业所、森环森保所、资源所、木工所、科信所、林化所、北京林机所、哈尔滨林机所等均在不同领域与黔东南有着各具特色的合作与交流。

                为了更好地开展智力支持,2012年10月,中国林科院响应国家林业局的号召,委派林业所党委书记许新桥到黔东南挂职扶贫,不到两年的时间,许新桥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将在更多领域予以支持

                今日黔东南,拥有两大高铁、两大机场、两大骨干高速,县县通高速即将实现,林业产业亦换挡升级。目前,黔东南已发展经果林216.4万亩、笋竹基地45万亩、油茶基地71万亩、中药材基地10万亩、茶叶基地9万亩、蓝莓基地10万亩。其中,麻江的蓝莓、榕江的脐橙、台江的金秋梨、雷山的杨梅,以及黎平、雷山、丹寨的茶叶均已初具规模,正成为县域经济的新亮点,成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此外,黔东南先后建立了3个国家森林公园、5个省级森林公园,推出了雷公山、云台山等一批森林旅游景点,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逐年攀升。2013年,全州森林旅游人数达956.2万人次,森林旅游收入3.9亿元,同比增长12.9%,带动农户80余万户。同时,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林产工业项目正在悄然兴起。一向以生产原木、板材、锯材为主的产品结构,现已转变成为以生产纤维板、细木工板等人造板及林化、林药、高档家具、森林食品等系列产品为主的产品结构。这为黔东南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这些成就,让黔东南人民喜上眉梢,更让长期以来牵挂黔东南的林业科技工作者欣慰。

                中国林科院表示,今后将为黔东南继续输送更多的人才,开展更多的科技合作,提供更多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让黔东南的步伐迈得更稳更好。

 
(作者: 中国绿色时报记者 王建兰)                (编辑: 廖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