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水县残疾人潘仁民:用残缺之躯撑起一片蓝天

21.05.2015  20:50

    新华网贵州频道5月21日电 说起潘仁民,村里很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因为这个朴实的农村汉子,用残缺的身躯,成就了正常人都难以达到的人生境界。

    “他一个残疾人挑起了家中的大梁,我们都很佩服他!”村里人这样评价。

    潘仁民出生在惠水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是家中的老大,下面还有三个妹妹。20岁时,他和妻子罗兴艳自由恋爱并结婚,婚后两人很快有了第一个孩子,虽然家庭贫困,但一家人却满足而幸福。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次意外事故,让潘仁民的人生从此改变。

    1992年夏天,22岁的潘仁民正值青春年华。有一天,他正在砖厂帮别人修理机车,正当他专心致志仰躺在地上修车的时候,他身旁的一堵墙轰然倒塌,正好压在他的左大腿上,一阵剧痛让他惨叫一声,接着便昏倒在地。

    “当我醒来的时候,我已经躺在病床上了,医生说我被压的腿已经治不了了,只有截肢,我当时想死的心都有了,觉得生活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回忆往事,潘仁民有些伤感。

    从那以后,潘仁民只能靠一条腿走路。他变得意志消沉,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每天沉浸在痛苦和悔恨之中。好在他的家人一直在做他的思想工作,特别是他的爱人,一直陪在身边鼓励他,希望他为了孩子,能够坚强起来。

    在家人的关心和鼓励下,潘仁民最终接受了现实,勇敢地面对人生这次意外。

生活的担子再重也得抗下来。

    为了不拖累家人,他主动提出在村里开一个小卖部,希望赚些钱来填补家用。他的想法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大家东拼西凑,攒到几千元帮助他开起了店铺。

    刚开始几年,潘仁民小店的生意还好,但是后来,村里的人开始赊账不按期给钱,长年累月下来,他的资金周转困难。1997年下半年,他的小店只有无奈关门。

    小店关门后,潘仁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自己是残疾人,又没有什么手艺,去打工,也没有人要,怎么办?他再一次陷入思想的困境中。

    养了几十年蛋鸭的爷爷看到他这么颓废,就建议他去养蛋鸭。

    潘仁民听到爷爷的建议后很高兴,觉得这是一条不错的路子,但又担心自己做不来。犹豫再三,他还是决定试一试。

    “我没有养鸭子的技术,而且每天还要扛饲料喂鸭子,赶鸭子,对于我来说,很难。”潘仁民说出当时的想法。

    虽然有顾虑,但想到全家人的生活状况,他毅然选择了养鸭这条路。

    1997年下半年,潘仁民进了300多只山穗鸭苗。因为没有经验,他请人到书店买了几本关于养鸭的书籍,自学养鸭技术。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遇到不懂的事情,向爷爷请教。就这样边养边学,他学到了很多关于养鸭的知识。在他的精心照料下,鸭子的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第一批鸭子赚到了3000多元,仔细盘算下来,潘仁民觉得这条路可以走。

    在潘仁民的记忆中,已记不清扛饲料摔了多少次,但每次都爬起来继续干活,已不知道多少个大雨倾盆的夜晚苦苦守在鸭群旁,但病倒了也继续坚持,不知道多少次被别人讥笑不自量力,但他从不放弃。他没有抱怨,在他的心中只有这么一个信念——为了生活,必须坚持。

雪白的鸭群,让潘仁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2008年,潘仁民一个朋友建议他改养肉鸭。经过几天的慎重考虑,他决定放弃养了十多年的蛋鸭,改养肉鸭。

    “当初的这个选择没有错,按成长周期和成本来算,肉鸭出笼周期比蛋鸭的短,成本低,资金回笼快,养得好的话,一年能赚6、7万元。”潘仁民说。

    虽然养鸭的利润不错,但风险也很高,一遇到发大水或者瘟疫时,就会有意外的损失,这些突如其来的事情常常让潘仁民措手不及。

    2011年,潘仁民的鸭群患上鸭传染浆膜炎,他从书上学来的技术没有奏效,一针针打下去,鸭子还是陆陆续续死去。最后,他的鸭子死了1000多只,鸭场损失惨重。

    2012年8月的一个夜晚突发大水,鸭场遭受冲击,2000多只鸭子被冲走,第二天,潘仁民叫来几个人下河去追,最后找到了1000多只,另外的近千只鸭子被大水冲得不知去向。

    为了避免类似的事故发生,潘仁民痛下决心,花了几万元在河岸高处修了另一座鸭棚。从此,潘仁民随时关注天气预报,一旦发现有大雨将来临,立即把饲料和床搬到河边的大棚,把鸭子赶到河岸高处的大棚,晚上就在车上守护鸭群。

    拄着拐杖扛饲料喂鸭子,赶鸭子进棚子,日复一日,极尽辛苦,但潘仁民义无反顾的坚持了14年。用他的话说,上有老下有小,虽然没有了一条腿,但还有一双手,就应该负起责任,撑起这个家。

    虽然身体残缺了,但潘仁民没有自怨自艾,没有放弃自己的责任,为了家人生活更加美好,他不懈努力和奋斗着,如今,他做到了,一家人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而他曾经以为跟身体一样残缺的人生,也逐渐变得圆满起来。(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