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水县驻村女干部付杰:带领群众在石旮旯里播种“希望”

10.03.2016  21:14

    新华网贵阳3月10日电(通讯员 杨俊波)在惠水县涟江街道斗篷山区,一个80后女子用她的双手在石旮旯里播种下了“希望”,用她的“坚守”驱走了群众心中的“严寒”,用她的实际行动引领着群众在致富路上大步前行。她,就是惠水县扶贫局临聘工作员、80后女驻村干部付杰。

     石旮旯里长出金疙瘩

    斗篷山区多石少土,平均海拔1260米,常年平均气温14.2度,常住人口中99%是苗族,对于平均海拔1100米、常年平均气温16.3度的惠水县来说,是典型的“高冷”地带。

    村民产业意识薄弱,山区基础设施滞后,自然环境极端恶劣……让初到这里的县扶贫局临聘工作员、80后女驻村干部付杰皱起了眉头,攥紧了拳头。

    作为农技员,她知道只有帮助乡亲们转变传统农业思路,将种植玉米改为种植经济价值更高的马铃薯才是脱贫致富的“希望”。

利用晚上的时间进村入户做群众工作。新华网发(陈明 摄)

    结合当地村民“八点晚饭,十点休息”的生活实际,付杰组织同驻村的李发勇、吴光政、吴帮勇、邱霞一起,利用这两个小时,一家家的“”,一户户的“”。经过1个月的努力,600多亩土地首次被流转出来。

    2013年11月5日,寒冷的山风中,村民班帮恒带着20多个老乡来到试验田里准备看驻村干部的“笑话”,但是一身泥土的付杰却不以为意,反而抬起头笑嘻嘻地说:“大家都来看看吧,我来教大家!”说罢便做起了示范。只见她时而立起时而蹲下,一边示范一边耐心地讲解,如此反复多次,直到大伙领会为止。

指导群众种植马铃薯。新华网发(陈明 摄)

    付出总会得到回报,在付杰和其他几位驻村干部的努力下,驻村3年里,600多亩试验田逐渐扩大为1000多亩,马铃薯产出由130余万斤增长到400余万斤,带动群众直接创收300余万元。如今,在斗篷山区曾经只能用来种植玉米的石旮旯里,漫山遍野弥漫着马铃薯“致富”的味道。

     群众的贴心人

    “小付这个人,实在,她是打心眼里为我们着想。”留守老人吴大明说,为了帮助他家修复老旧的电力线路,付杰顶着斗篷山区12月凛冽的山风连着跑了他家三个晚上。

    山区群众居住分散,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家中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像吴大明这样的留守老人还很多,怎么确保他们的人身安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成了付杰“心头病”。

    “建设福利院,是突破空间限制,关爱留守老人的有效举措。”付杰在驻村工作组小组会上提出的建议得到了小组成员一致认同。

    说干就干,当天付杰就赶到县民政局,向领导反映了修建福利院的思路,并成功协调到建设资金14万元。如今,50名老人已经搬进了这幢名叫幸福院的2层小楼。同时,为了丰富群众业余生活,付杰又从县扶贫局协调到帮扶资金16.9万元,修建了700余平方米的村文化广场和篮球场。

    刚解决留守老人的实际困难,付杰又对留守儿童动起了“心思”。

    为了帮助留守儿童和外出务工父母建立沟通渠道,付杰经过一番努力,协调广州一家私立小学向高坪村小学捐赠了电脑、投影仪等价值3万余元的多媒体设施,建成了斗篷山区第一间小学电子教室和留守儿童之家。

    在电子教室启用的当天,高坪村小学的同学们都挤到房间里,满怀期望地等待父母的“出现”。在驻村队员的帮助下,一个个家庭相继接通了视频电话,“爸爸、妈妈”的呼喊此起彼伏。

    “付姐姐,你真的好厉害,能让我们看着爸爸妈妈说话。”高坪村小学的同学们笑嘻嘻地跑过来围着付杰说。

     荣誉是坚持的动力

    2013年,惠水县优秀共产党员、优秀驻村干部、涟江骄傲人物;

    2014年,贵州省同步小康驻村优秀干部、黔南州“寻找身边的好青年”;

    2015年,惠水县优秀驻村干部……

与群众同吃同劳动。新华网发(陈明 摄)

    简单而朴实,直白而真诚,是斗篷山区群众对付杰的评价。驻村3年,获评各类荣誉十余项,个人身份由县扶贫局临聘人员破格转为正式职工,付杰没有将这些当作对外炫耀的谈资,而是化为了一种激励,鞭策自己继续埋头苦干。

    在付杰卧室书桌的玻璃板下,放着一张自己20岁毕业时写下的纸条,上面写着“一个学农的人,土地就是生命,农民就是朋友,我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这份工作。

    短短的5句话,陪伴着她度过了在斗篷山区里的800多个夜晚,也正是在这800多个日夜里,让她将自己的脚印和汗水深深地印刻在这“高冷”地带数千亩的土地上和上千个家庭里。

    2016年新年伊始,付杰又一次打起背包,带着简单的生活用品,毫不犹豫地走进了斗篷山。

[责任编辑: 罗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