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距离“大白”那样的机器人还有多远?

30.11.2015  06:32

美国大片和科幻小说把大家对机器人的期待值拉得太高了。”纳恩博(Ninebot)联合创始人王野日前在北京2015机器人大会上说。

王野说,人们对机器人的预期已经是“超人”,可是它们现在连人都达不到。“对做机器人的所有人来说,会觉得这是个噩梦。

用户希望它是一个暖暖的大白,实际上它是一个笨笨的小猪。”王野说,机器人现在的智力水平,执行器的功率密度,传感器的精准性和覆盖范围,离普通正常人都还有很大的距离。国际机器人联盟在会上提出预测:目前全球约有150万台机器人在工厂工作,三年内预计增长至230万台。未来三年服务机器人的增长数量约为1500万个,销售额超过200亿美元。

在这样的热度之中,未来的机器人到底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情感的路该有多远

与人共融是下一代机器人的本质特征,各个学科的交叉结合将为机器人带来新的发展机会。”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天然说。

在“人工智能开启机器人新纪元”圆桌论坛上,清华大学教授孙富春说,机器人目前通过深度学习可以超过人,但在情感方面,甚至还不如刚出生的孩子。“我在想我们的路该有多远……”他说。

孙富春说,这两年有两个大发现,对未来的情感交互跟智能的结合有帮助。第一,人的一些动作行为在脑神经的编码几乎是稳定的,第二,通过分析面部表情和语气,机器基本可以做到三种情感交互。“随着下一步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发现,这一块(情感交互)会慢慢到来。”他说。

日本工程院院士、合肥工业大学先进智能机器研究院院长任福继认为,未来人工智能的方向就是情感化。

任福继认为,2019年将出现机器人革命,而机器人革命的本质标志就是情感。“和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的主体是人类不一样,机器革命的主体是机器人。”他说。

他认为,智能和情感密不可分,人类表达一个愤怒的动作要挥拳,这到底是身体的智能还是意识的智能还在研究之中。

在各类机器人中,他最看好情感机器人,认为要瞄准五六年之后,现在就要在情感机器人方向上投资。

实际上,整场大会最受关注的机器人就是来自日本的一个情感机器人。她叫做Genminoid F,由日本机器人专家石黑浩教授制作。

在100多家企业的大型博览会中,她吸引了最多的注意力,也登上了多家媒体头条。

这位身穿白衬衣套着黄毛衣的黑发女子端坐在人群中,皮肤细腻,声音柔和,人们围着她跟她互动,甚至有观众问她:“能不能做我的女朋友?

石黑浩教授的研究以“机器人如何融入人类社会”为主线,他长期跟日本话剧导演平田织佐合作,打造人和机器人共同演出的话剧。2015年,他们的话剧《变形记》登陆北京,引发很多关注。

在现场讨论当中,有观众提问要不要抑制机器人智慧超越人类。任福继回答说:“关键是我们原来把机器人始终考虑是个工具,人类要控制它,这本身是不对的。未来的机器人,跟人类共生了,人类就不怕它了。

任福继说自己一直以来坚持“机器人必须要有情感”的观点,“未来他们会不会与人类为敌,关键在于人类怎么对待它们。

对话的难度

实际上,当所有人围着Genminoid F提问的时候,她能够作出反应的,也只有简单的问答。而更多的机器人则比她的反应还要缓慢,且经常出错。

一些机器人虽然可以语音对话,但仍然需要一个控制面板,上面还会写着提示,告诉人们如何跟它对话。

怎么让机器人这个产业活下来,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就是怎么让它在实际产业和实际生活中,进入实际场景,解决实际问题。”度秘首席设计师景鲲说。他也是人工智能机器人伴侣“小冰”的创造者。

景鲲说,机器人在交互中最大的问题在于理解,“平时生活中是各种口语化表达,要真正理解用户语言,是一个非常非常困难的工作。

他认为,困难的核心在于没有数据,无法囊括人类的表达。

我们就是想花最大精力,把这个问题解决掉,一旦解决,就会看到有非常非常多的应用场景。”他说。

小i机器人的创始人朱频频赞同景鲲的观点,他认为对于产业界来说,就是需要更多的数据。

他认为,智能交互方案需要很多的知识和尝试的支撑,而这些不是光靠算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不断的积累,从实际数据当中不断挖掘,产生新的知识。

科大讯飞副总裁、研究院院长胡郁认为,现在的工业界机器人都是“弱人工智能”,而研究界一直想要突破“强人工智能”。

要突破强人工智能,或许可以从人的大脑中汲取一些方法。”胡郁说。科大讯飞以语音技术著称,目前也正在执行一个超级人工智能项目“超脑计划”。

IBM中国区CEO、中国研究院院长沈晓卫说,IBM的50万晶体管就是100万神经元的仿真。

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沈晓卫说:“但是仅仅是它自己是不够的,还需要跟其他方面结合。

对于未来实际应用场景中更加完美的人机交互,景鲲认为,或许解决方案是人机结合,机器回答不上来人回答,人回答不上来机器回答。

处在两个时代

当科学家们正在场内谈论要不要爱上机器人的时候,场外的展览中,机器人正在拿着剑挥舞,或者一边唱歌一边表演变脸,再或者端着盘子转来转去。另外一些正在跟人类进行最简单的对话,有的还死机了。在100多家国内外企业参加的机器人博览会上,观众容易看到很多似曾相识的外形,有点像变形金刚但又不是变形金刚的机器人,有点像《银河系漫游指南》里的马文但又不是马文的机器人,这家的端盘子机器人和另外一家的端盘子机器人也很难看出大的差异,还有很多家公司拿出一些中国元素加入机器人,却乏人问津。

最多出现的就是法国的小机器人NAO,不少中国公司直接利用它的身体和讯飞的语音技术,搭载自己的研究成为功能型机器人。

媒体的报道多是在讲机器人的神奇之处,人们也在现场惊叹于远程控制机械臂的灵活,却没有看见戴着感知手套的工作人员正在努力把它朝另外一个方向转动,更没有注意到这个人类脸上尴尬的表情。

今天的机器人还不能引起人们对他们智能的恐慌,也不会和人类谈恋爱,科幻电影中的未来今天还没有到来。

不少与会专家认为,这恰恰给今天以机会。

地平线机器人CEO余凯认为,未来,每个人身边都有十个服务机器人是正常的,比如扫地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能告诉你“洗衣粉放多了”的洗衣机。

余凯觉得,如果机器人都是用一个iPad加上一个轮子,搞一个对话,机器人市场就是红海,但对于真正有用的机器人,现在还非常早期,市场将会是蓝海。

如果机器人的定义,是能够在不确定的环境下面运作的机器,这样的一个机器人的世界,是非常非常大的。”余凯说。

他预测,未来服务机器人在中国的保有量应该与今天的手机相当,而今天中国手机的保有量是13亿左右。机器人的发展历程该怎样描述?孙富春认为,从最开始的自动,到自主,将会进化到有感知。

他从中观察出一个特点:“我们人一步一步在做一个和我们人一样的东西。

如果说过去搞机器人的就是搞机械,搞的是机器人的骨骼,将来的机器人要有肌肉、大脑、神经系统,就是复制我们这样一个人。”孙富春说。

再下一步是什么?“是‘自我’,机器人要有自我意识,情感交互,内容认知,环境共融。”孙富春总结了机器人将要具备的一些特点。

未来机器人将会成为社会中的一员。”他这么认为。

新华社记者 姬少亭 呼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