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

22.07.2015  13:31

        近年来,我省坚决贯彻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深入落实国发〔2012〕2号文件及农业部关于发展西部特色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等重大部署,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遵循山地经济规律,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不断优化种植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山地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是稳定主要农产品生产,着力把基础夯实。认真贯彻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调动农民务农种田积极性,组织实施粮食增产工程、粮油高产创建、马铃薯专项等重大项目,抓好良种良法推广和农艺农机配套,千方百计稳定粮油肉菜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提升供给水平,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基础保障,解决结构调整后顾之忧的问题。去年粮食总产1138.5万吨,增长10.5%;油菜籽产量86.7万吨,增长6%;肉类总产201.8万吨,增长1%;蔬菜产量1626万吨,增长8.3%。主要农产品保持持续稳定增长。

        二是主攻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把产业“调特”。总书记在我省考察时说,“贵州农业的优势在特色”,要求我省“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打好特色牌”。这些年,我省正是立足资源禀赋、瞄准市场需求,变“全面开花”为“重点突破”,着力在特色上做文章,选准优势最明显、特色最突出和发展潜力最大的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攻目标,努力形成规模优势和较强市场竞争力。2014年,全省蔬菜种植1925万亩,茶园662万亩,果园567万亩,茶叶、辣椒、火龙果、刺梨、薏苡、太子参等生产规模居全国第一,马铃薯面积居全国第三,蓝莓种植、大鲵存池居全国第四,生态畜牧业持续发展,猪牛羊出栏稳步增长。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逐步优化,培育形成湄潭茶叶、遵义辣椒、威宁马铃薯、赫章核桃、麻江蓝莓、罗甸火龙果、水城猕猴桃、晴隆肉羊等一批产业大县和专业村镇。

        三是打造高效农业园区,着力把平台建好。省委省政府将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列入“5个100工程”重点推进,通过资源集中整合、要素集聚保障、措施集合显效,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科技含量和效益,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努力搭建好结构调整的主平台和主载体,辐射带动面上农业的发展。2014年,213个省级园区实现总产值993亿元,相当于全省一产总产值的47%,全省近1/5的农民参与园区建设,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县域平均水平40%。2015年上半年,新增省级农业园区113个,园区总数达到326个,目前入驻园区企业2947家,农民合作社3400个,园区从业农民426万人。累计建成高标准种植基地1008万亩,累计实现总产值713亿元,总销售收入520亿元。下一步目标是,通过几年努力,使全省农业园区达到1000个。

        四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把主体“调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职业农民,鼓励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生产大户,转变农业生产和经营模式,探索解决新形势下“谁来调整”的问题。引进希望集团、广东温氏、泰国正大、南京雨润、河南柳江等一批龙头企业落户贵州。今年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39家,现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543家,带动能力持续增强。在龙头企业引导下,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总产值年均增幅20%以上,去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不含烟酒)总产值达到1060亿元。同时,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已注册农民合作社2.7万家,同比增长29%,从业人员36.5万人,带动农民400万人以上。今后几年,我们要将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000家,农民合作社达到5万家,其中规范运行的1万家以上。

        五是推进质量品牌建设,着力把效益“调优”。认真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四个最严”的要求,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能力,把市场、销售和品牌作为重要抓手,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农业建设,努力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树立起结构调整的质量和效益标杆。近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步上升,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全省累计制(修)订560多项农业地方标准,创建22个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县、126个园艺作物标准园、1162个标准化(健康)养殖场。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881个,无公害产地认定面积1433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21%;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面积279万亩;近百个农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一批农产品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农产品市场开拓取得积极成效,“多彩贵州·绿色农业”“乌蒙山宝·毕节珍好”“三绿一红”等品牌形象逐步深入人心,赢得市场认可。

        六是深化农业改革开放,着力把机制“搞活”。积极推进简政放权,去年行政审批事项减少17%。全力抓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整省试点,引导和规范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业对外开放,增强农业结构调整的内生动力和市场驱动力。今年,省“两办”先后印发两个《实施意见》,省政府召开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推进会,全省共组织培训12余万人,对相关工作进行重点部署。目前全省有279个乡镇开展确权工作,颁发承包经营权证书3万户。积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双超村”创建,在31个村开展集体资产股份量化改革试点。实施财政促进金融支农模式创新项目,启动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同时,我们每年举办绿茶博览会、贵阳农交会等重大活动,加强农产品营销渠道和平台建设,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有力促进了农产品流通和外销。去年我省农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其中茶叶出口增长6.6倍。

        通过不懈努力,我省农业结构呈现喜人变化。2014年,经济和饲料作物占农作物面积的比重达到59%,比三年前提高了13个百分点,同时品种更加多样、品质更加优良;畜牧业虽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总量增幅不大,但草食畜禽发展较快,去年末牛羊存栏分别增长7.7%、12.5%;农村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去年农产品加工业(不含烟酒)总产值首次达到一产总产值的50%,比三年前提高8.6个百分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达到27亿元,年均保持10%以上的增幅。

        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为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我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纯收入)连续五年增长11%以上,2014年达到6671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9年4.28∶1缩小到3.94∶1。农业增加值、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年连续排名全国前列,2014年分别增长6.6%、13.1%,增幅均列全国第一,开创了“三农”发展新局面。我省在山地农业发展上的探索实践,得到中央领导和部里的充分肯定,农民日报和人民日报相继在头版头条进行了专题报道。

        在近年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探索实践中,我省总结出了以下几条经验:一是立足资源,突出特色。立足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省情,既注重平地(坝子)挖掘,更注重山地开发,资源充分利用立体气候明显、生物资源多样、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发展生态畜牧业、茶叶、经果林、蔬菜等产业,坚守了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二是找准抓手,逐个突破。把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把高效农业园区作为主载体、主平台,把市场、销售、品牌等关键环节作为重要抓手,强化政策措施支持,集中财务人力物力,合力攻坚,寻求突破。三是稳粮增收,统筹兼顾。把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与结构调整统筹考虑,坚持稳粮扩经,不搞减粮增经,在开发山地资源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冬季农业、提高复种指数,实现了粮食播面和农民收入的双增长。四是统一思想,一以贯之。我省把推进结构调整、发展山地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以来,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发展,全省上下统一思想、合力同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结构调整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