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聚英才 智胜未来——我省“十二五”期间引才用才工作成效显著

17.08.2016  12:01

  “十二五”期间,我省人才工作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理念,围绕人才强省、科教兴黔战略出台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人才决定和政策措施,人才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人才培养、引进力度空前加大,人才效用发挥日益凸显,为我省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截至2015年,全省人才资源总量367.3万人,较2010年增长162.3万人,增幅达79.2%,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提高到13.0%,人才贡献率提高到19.6%。目前全省有“两院”院士5人,“长江学者”2人,“千人计划”8人,“万人计划”7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7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158人。引进省级“百人领军人才”22人,“千人创新创业人才”42人;遴选培养省内核心专家66人、省管专家749人,省级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层次人才7人、“”层次人才67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66人。全省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8280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63291人,博士4349人。

   多措并举引人才

  “十二五”期间,我省紧紧围绕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以打造人才创业首选地和人才聚集地为奋斗目标,立足做大总量、提升素质、优化结构,搭建平台、聚人才、汇外智,采取全职引进和柔性引进齐驱、线下引才和线上引才并驾的方式,以“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黔归人才计划”“黔灵学者计划”三大引才计划为重要抓手,重点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黔籍在外优秀人才;以中国贵州人才博览会、云上贵州·大数据招商引智再出发活动、省校合作专项引才暨优秀毕业生选调活动三大引才载体为主打品牌,打造面向国内外的开放式引才引智平台,发出我省求贤若渴最强音,奏响招才引智主旋律,密集引进了一批高、精、尖、缺的高层次人才。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我省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3300人;引进博士2500余人,约占现有博士总数的60%。

   围绕发展用人才

  在人才使用上,我省始终坚持“不求所有、但为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有为”的灵活思路,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强化政策措施,创新机制体制,搭建平台载体,优化服务环境,扎实围绕五大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金融业等重点产业更好更快发展用好用活人才。

  搭建平台载体,助力人才促发展。先后成立贵州省大数据产业研究院、贵州省创新驱动发展研究院等新平台30余个,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59个,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43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57个、技能大师工作室62个、1个国家级和11个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省级人才基地73个、创客空间25家等一大批创新创业平台载体,为充分发挥人才效用创造有利条件。贵州省先进叶片制造院士工作站引进的中国工程院师昌绪院士及其团队,帮助黎阳航空解决了一批新兴航空发动机研制的瓶颈问题,申请专利11件,获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科技进步奖6项,国防科技进步奖1项,培养工程硕士31名,在我国航空发动机叶片制造领域达到领先水平。通过第四届人博会柔性引进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罗克佳华(集团)公司董事长、国家环保污染源监控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李玮博士,牵手贵阳开展生态大数据规划设计和建设,为贵阳创建长寿城市奠定大数据基础。

  汇聚各方智力,凝聚发展新动能。积极组织开展“万名专家下基层”、“专家贵州行·基层行”等系列活动,累计下基层专家3万余名,邀请300余位院士、专家赴黔实施智力帮扶,服务近800余个项目,帮助基层解决1000多个技术难题,培训人员近10万人次,受益群众近百万人,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我省万名专家下基层活动中,贵州大学“”专家潘学军教授到毕节市赫章县帮助当地发展核桃产业,选育了4个本土优良品种,核桃种植面积从14万亩增加到163万亩,坚果产量从0.75万吨增加到3.75万吨,坚果年产值从3.45亿元增加到20亿元;培养了核桃硕士4名;核桃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培训16000人次。

  强化激励机制,激发人才显活力。大力实施“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对“百人领军人才”、“千人创新创业人才”,入选当年分别给予100万、50万的个人奖励;提供高额住房补贴,对引进我省工作具有博士学历学位及以上的高层次人才按一、二、三层次分别给予100万、60万、15万的住房补贴;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在贵州科学院、贵州省农科院开展深化科研体制改革试点,出台了八条激励措施,鼓励科研人员面向园区、产业和企业需求,通过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入股、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等多种形式,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下放市州和相关单位职称评审权限50余项,按照重业绩、重能力、重贡献的要求,修订完善26个职称评价标准;大力开展民营经济组织职称评审工作,完成1.7万余人申报评审,0.24万余人取得高级职称,1.2万余人取得中、初级职称,一大批业绩突出、具有较高水平的民营经济组织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进一步盘活各层次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活力。入选我省首批“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百人领军人才,贵州省·中科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全职引进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雅科夫教授,从事抗肿瘤药物研究,构建了来源于贵州中药民族药资源的化学库,为乳腺癌治疗和药物发现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使我省在抗肿瘤药物研究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三年来,雅科夫教授申请发明专利4项,获得国家“千人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并成为我省首位国家外专“千人计划”专家。

  实施政策倾斜,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坚持开展乡镇事业单位人员万人招聘计划,落实乡镇招聘放宽学历要求、取消招考比例限制、允许贫困地区一定比例在本地户籍定向招聘等措施,5年来全省事业单位招聘9万人,其中基层事业单位招聘4万余人;实行职称评审向基层倾斜,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申报中、高级职称,免试职称外语和职称计算机,论文发表不作硬性要求;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并在基层服务一定年限的可申报中级、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十二五期间”共评审认定乡镇各类专业技术职称1.2万余人;在全国首家建立基层人才工作津贴;加强对基层人才的培养力度,培训基层专业技术人才100万余人次。通过采取一系列向基层倾斜的优惠政策,基层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下得去、上得来, 留得住、能发展”的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新机制初见成效。

   政策效应发挥好

  人才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围绕省委十一届二次、三次全会精神,我省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实施科教兴黔战略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和《关于加快人才培养引进加快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等纲领性文件,组织、人社、科技、教育等部门制定出台了50余个配套政策措施及方案,从人才培养引进、评价激励、顺畅流动、服务保障等方面,逐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人才政策体系。

  人才引进方面主要有:《贵州省“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实施办法》《贵州省“黔归人才计划”实施方案》《贵州省“5个100工程”人才支撑计划实施方案》等。人才培养方面主要有:《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遴选培养实施办法(试行)》《关于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人才激励方面主要有:《贵州省加强科技创新加快科技进步奖励补助办法实施细则(暂行)》《支持贵州科学院、贵州省农科院深化科研体制改革试点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八条措施(试行)》等。人才评价方面主要有:《贵州省核心专家、省管专家评选管理办法》《贵州省“百千万人才”评审认定与跟踪考核实施细则(试行)》等。人才顺畅流动方面主要有:《关于推进党政机关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顺畅流动的若干意见》《贵州省引进人才到党政机关挂职管理办法(试行)》以及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政策等,着力畅通各类干部在不同体制之间的流转渠道,建立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人才服务保障方面主要有:《贵州省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实施办法(试行)》《贵州省引进高层次人才住房保障实施办法(试行)》《贵州省高层次人才服务指南》等,从职称评聘、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社会保险、住房保障等方面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让人才在我省安心乐心干事创业。

  人才政策红利持续释放。通过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人才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人才效用不断凸显。据统计,截止2014年,全省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0%,人力资本贡献率达27.6%;签订科技成果交易合同2897项,其中输出技术593项,吸纳技术2304项;完成交易额55.27亿元;获得省级科技进步、成果转化奖100余项;EI、SCI、ISTP三大检索机构收录科技论文2573篇,科技论文被引用73585篇次;申请专利17405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3988件,申请PCT国际专利17件;专利授权791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776件;万人拥有的发明专利数为0.93件。

  省农科院紧扣人才发展大环境,利用评价机制、流动机制、“科八条”等充分调动技术人才科研成果转化,促进我省的主要农作物产量大幅提升,水稻大面积栽培示范平均产量达706.17公斤,玉米高产栽培示范平均亩产812公斤,油菜高产试验平均亩产达321.67公斤,自育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在长江中下游12个省(市、区)占到栽培面积的12%,主要粮、油、果、蔬等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8000余万亩,增产60亿公斤,新增效益122.9亿元,为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牢固树立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理念,借助人才博览会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积极引进了6名外国专家和1名博士后,促进人才资源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完成发明专利82件,研发产品远销欧、美等地。“十二五”以来先后完成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全地形工程车关键技术产业化与应用示范”等部省重大攻关项目,系列产品累计销售1584台,实现销售收入20.76亿元。2015年11月,贵州詹阳动力全地形车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首款极地全地形车,加盟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实现我国极地科考大型运输装备国产化零的突破,使“中国制造”成为南极大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放眼未来,我省人才队伍建设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省委有关人才工作指示精神,切实践行“五大发展新理念”,服务保障“两大战略行动”,围绕打造人才聚集地和创业新高地目标,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着力人才引进、培养、流动、评价和使用五大环节的改革创新,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盘活人才资源,释放人才活力,加快贵州弯道取直,决胜同步小康,让多彩贵州成为更多优秀人才向往之地、集聚之地、创业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