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墙有战事,修复存记忆——四行仓库西墙修复记

01.08.2015  17:47

日前,四行仓库整体修复工作临近尾声,弹孔累累的西墙,已经呈现在世人面前。同样一堵墙,78年前,八百壮士以血肉之躯的坚守,彰显了“中国不会亡”的决心。78年后,上海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全面恢复历史痕迹为目标,以现代化设计理念和科技手段进行修复,展示出“中国一定强”的实力。

2014年5月,四行仓库抗战纪念地修建工作启动。同年8月,由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接的仓库整体修复设计工作也开始展开。这一工程由国家级建筑设计大师、曾经成功修复外滩老建筑和平饭店的院资深总建筑师唐玉恩任总设计师,城市文化建筑设计研究中心主任邹勋任副总设计师,组成专业设计团队,从正式实施修建到完工,仅用了短短5个月时间。四行仓库建筑整体占地6542平方米,由两座毗邻的近代仓储建筑——西面的四行仓库大楼和东面的大陆银行仓库大楼组成。仓库最初由通和洋行设计,建成于1935年。因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谢晋元率领八百壮士坚守抵抗日军进攻而闻名。根据记载,八百壮士撤出四行仓库后,仓库曾经历了火烧,随后被日军占领。1945年抗战结束后,仓库的西墙曾进行过一次修补,随后继续使用至今。“这栋楼之所以成为上海优秀历史建筑,一是因为它是上海重要的工业遗存,反映了1935年这个阶段上海沿苏州河仓库建筑的特点;二是因为1937年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在四行仓库四楼西墙的炮弹口,唐玉恩告诉记者,此次设计工作,肩负着修复抗战遗址和近代工业遗址两项重任,“西墙的保护、保留,是我们这次保护修复的重中之重,也是修复的难点。

发现:剥除外层粉刷弹孔痕迹犹在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供图)

四行仓库保卫战过去78年后,当初老照片上的西墙炮孔,早已被填没并经过多次粉刷。是否能找到当初的炮孔?如果能找到,又能否修复?方案设计之初,对于西墙的恢复,曾经是专家研讨的焦点,也有过多套方案。“保留历史原貌,是保护历史建筑的一个重要原则。因此,我们最后认为,在工程技术上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恢复炮弹的洞口,对上海市战争遗址的保护和教育意义重大”,唐玉恩告诉记者,2015年1月,经过多轮修改筛选,最终决定复原西墙1937年10月战争主要炮弹洞口及墙面粉刷受破坏的痕迹。修复的第一步,当然是找到弹洞。设计人员通过查找老照片和工部局的历史档案,并通过现代绘图方式形成准确的数码语言,然后放样打格子,定位原来炮弹洞口的位置,再从仓库内部一层一层地由表面向深处剥除墙体之上的粉刷层。当剥除了大致50到60毫米的粉刷层后,西墙的墙体渐渐显现出来——那是一面红色和灰色斑驳夹杂的墙面,红色的是红砖,灰色的是青砖。根据历史资料,红砖是当初建仓库时用的原始砖块,质量较好,造价也较高。而青砖是战后为了修补仓库就地取材所用,价格相对便宜。“也许战后只是为了修补仓库继续使用,并不是主动地以示区别,但这一选择恰恰使我们今天比较容易找到当年的炮孔”,四行仓库修复项目副总设计师邹勋说。通过一系列的测试,设计人员发现,青砖修补的形状位置,与老照片上炮弹击穿的弹孔轮廓完全吻合。经过向文物部门汇报后,设计人员将这一发现定位于真实性最有力的“支撑”。

修复:六种方式修复弹孔“微整容”加固墙体

  总设计师唐玉恩在修复完毕后的西墙炮弹孔洞口讲述修复过程。

经过前期剥除,以尽可能展现战争痕迹为最终目标,墙体的整体修复工作进一步展开。根据墙体弹痕的深浅不同程度,设计师给出了6种不同的具体复原方法。其中,穿透性的孔洞破坏,对其孔洞进行修复,并内衬深色玻璃;受到破坏但未被炮弹穿透的砖墙,则在进行砖墙面修复同时,保持清水砖面效果;而相对受破坏较小的墙面,仅进行墙面清洗修复,保持抹灰饰面。在具体修复墙面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先根据历史照片确定的炮弹孔位置,剥除了墙面内侧的粉刷,恢复炮弹孔轮廓。二楼以上的部分,原先修补的青砖被一一清除;二楼以下则因为本身炮弹痕迹不多,保留了战后的修复原样。“尽管是后期填补的,但我们认为这也是历史的一部分,所以进行了部分保留”,邹勋说。随后,在西墙的内侧,又在整面墙上加上一道碳纤维布,加筑钢丝、钢板并灌浆,犹如在伤口背面加织出一块“纱布”,使整面墙的砖块都固定在相应的位置。而考虑到整个仓库的承重,在老墙以内大约1米处,又另造一堵新的衬墙作为实际的仓库承重墙,以黑色涂料进行粉刷,加深炮弹孔的景深。在两堵墙之间,更做齐排水设施,保证雨水即使进入炮弹孔,也能及时排出。由此,整座西墙从内部来看,其结构犹如普通住宅的阳台:从两堵墙之间的小门穿入,背靠新的衬墙,透过炮弹孔向外看,仓库以西的苏州河一览无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