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漫道·战火仁心——国际援华医疗队在贵阳

30.08.2015  18:24

  (傅拉都医生启程赴湖南)

  国际在线报道:1939年,英国伦敦“国际医药援华会”陆续派包括波兰、德国、奥地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匈牙利、苏联等九个不同国籍的20多位医护人员赴贵州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他们来到中国后,每个人都取了一个中国名字。

  时值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记者们再次来到贵阳,重温历史,缅怀先辈。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对部分医护人员的简单介绍,努力回溯那段曾经燃烧着理想与挚爱的激情岁月。

  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贵州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贵阳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联合主办的“抗战胜利70周年暨国际援华医疗纪念活动”将于8月31日在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旧址——贵阳图云关举办。“抗战胜利70周年暨国际援华医疗纪念活动”是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3000多名中外医疗工作者在抗日战争中谱写的光荣历史,弘扬他们崇高的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而举办的。

  据悉,美国驻成都总领事谷立言,德国驻成都副总领事,英国驻重庆政治经济领事百健,国际友人白乐夫、甘扬道、傅拉都等外籍医护人员后裔10个家庭28人,周寿恺、杨锡寿、李普、徐威廉、张式垓等中方医护人员后裔15个家庭30人,中外史料专家6人及著名爱国华侨、时任救护总队总队长、中将军医林可胜的后人皆应邀出席纪念活动。

  从1939年3月至1945年底,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共完成手术12万台,骨折复位3.5万人,住院治疗214万人,门诊军人248万人,门诊平民201万人,为全中国抗战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傅拉都

  傅拉都,是出生在波兰华沙的犹太人,曾在巴黎学医,他因通晓波、法、德、俄、英等多种语言,成了国际援华医疗队的主要负责人。他与重庆八路军办事处联系甚多,还为办事处不少人看过病。有一次董必武患病,经他治疗后迅速康复,董老高兴地称他为“华佗—傅拉都”,傅拉都对此称呼十分高兴。

  周恩来对帮助过中国人民的援华医疗队员一直怀有感激之情。1954年,他访问波兰时,向波方提出想会见傅拉都,此时的傅拉都因政治原因正受到审查,并失去自由。周恩来的请求,使傅拉都立即恢复了自由。

  傅拉都于1957年至1964年出任波兰驻华使馆公使衔参赞,为中波友好做了许多工作,1959年他参加新中国成立10周年国庆观礼,见到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激动万分,流下热泪。

  (甘扬道夫妇结婚时的合影)

   2、甘扬道

  甘扬道1910年出生在保加利亚中部地区卡赞勒克,毕业于索非亚大学医科专业,原名扬托 卡内蒂,到中国后取名甘扬道。

  1936年,甘扬道随“国际纵队”参加西班牙内战。1939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应“国际医药援华会”的招募,他远涉重洋来到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所在地贵州图云观,加入国际援华医疗队,被任命为第三医疗队队长。此后,他带领医护人员巡回在湖南、江西、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开始了长达六年的战地救护工作。抗战期间,甘扬道还邂逅了毕业于燕京大学护理专业的中国护士张荪芬,二人结为夫妻,后生育二子,分别命名为保中、保华,寓意为“保卫中华”。

  1945年,甘扬道携妻子回到保加利亚,夫妇俩回国后继续为保中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扬库

  扬库于1910年生于罗马尼亚文化名城雅西。1939年10月到达贵阳附近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所在地图云关。

  1940年夏,扬库同波兰医生傅拉都和匈牙利医生沈恩一起,作为援华医生代表,在重庆会见中共代表周恩来。同年,扬库和他的医疗队先后被分配到宜昌前线、江西北部和湖南的部队医院工作。

  1942年,在中国红十字会的安排下,扬库同贝尔、富华德、顾泰尔、傅拉都、柯理格、陶维德和何乐经等医生一起,随同中国部队离开中国并抵达印度北部,之后进入缅甸北部丛林参加抗日战斗,为当地军队服务,同时与中国共产党保持着联系。

  1990年,扬库医生因心脏病逝世,享年80岁。

  (柯列然同中国妻子赵婧璞)

   4、柯列然

  柯列然,原名柯让道,1904年出生在罗马尼亚的一个犹太大家庭。1939年至1948年,参加国际援华组织,在华工作9年。

  其夫人柯芝兰于1941年追随丈夫来华,并肩战斗在云南和粤北等地。1943年,在医治和护理伤员患者时感染伤寒而不幸殉职,年仅39岁。

  1946年柯烈然同中国姑娘赵婧璞相识相爱,成为中罗两国历史上第一对跨国婚姻。

  1949年10月5日中罗建交后,回到罗马尼亚的柯列然夫妇仍为增进中罗两国友谊而奔走,为中国在布加勒斯特建立大使馆做了重要工作。

  1975年1月13日,柯烈然医生于1975年逝世。1986年,在中国政府的安排下,柯靖璞保留罗马尼亚国籍回到中国上海定居,并把柯列然的骨灰带回他的第二故乡 - 中国,安葬在上海宋庆龄陵园。

  外籍援华医生在贵阳图云关的合影

   5、白乐夫

  原名罗尔夫 贝克尔。毕业于柏林大学医学院的白乐夫1939年响应英国“援华医疗委员会”的号召,来华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辗转广西、湖南、河南、云南等地,为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抗战结束后,白乐夫在宋庆龄的帮助下进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解放区,为解放区的医疗卫生事业继续工作。1948年白乐夫返回德国,但他依旧继续关心着中国人民的革命与建设事业,并在新中国成立后三次来华访问。1959年,他被中国红十字会授予“名誉会员”称号。

   6、顾泰尔

  顾泰尔是德国医生卡尔 考泰勒给自己取的中文名字。他于1939年秋来到中国。抵达图云关后,经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分配,顾泰尔赴新一军五十师任医疗队长,在云南、贵州、广西和重庆开展救护工作。1943年,顾泰尔随远征军进入缅甸。1945年抗战胜利后,顾泰尔回到民主德国定居,先后在洪堡大学、哈雷大学任病理学教授。1984年,他曾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邀请偕夫人来华访问。

  外籍医生被派赴前线之前留影。

  贵阳市图云关森林公园管理处主任杜阳(中)向中外记者介绍图云关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纪念碑,于2013年树立。来华的欧洲医生被编入救护总队的九支分队,和中国医护人员一道参与救死扶伤。

  庄严而肃穆的国际援华医疗队纪念碑。建于1985年抗战胜利四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