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城乡樊篱 走出制度困局

15.09.2015  23:14


打破城乡樊篱  走出制度困局

——瓮安县“转移脱贫”的创新做法与启示

 

        见到肖顺祥时,他正在院子里晒包谷。这个位于瓮安县猴场镇松坪场村营上组的小山村,空气清新,风景怡人,气候凉爽。

        “以后搬到县城,想种地都没有地方种了。”今年3月,肖顺祥咬紧牙关,在县城绿城小区买了一套100平米的商品房,总价30万元,向亲戚朋友借了20万元。“都是为了两个孙子进城读书。

        松坪场村支书龙建英说,肖顺祥家是精准扶贫对象,村干部在遍访工作中发现他家刚举债在县城买了房子,因为符合县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条件,就将他家列为转移脱贫对象。按照相关政策,大约可以得到13万元的补贴,借的债务可以还去一大半了。

        这样的好政策,对于很多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贫困农户来说,无疑是一次改变命运的好机遇。

        近年来,瓮安县创新精准扶贫方式,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精准扶贫的突破口,作为推动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采取“三房”融合、“三策”叠加、“三保”衔接、“三业”协同等措施,打破城乡蕃蓠,走出制度困局,鼓励精准扶贫对象进城买房居住变市民,通过“转移”实现脱贫目标。

        在推进转移脱贫进程中,贫困农民如何才能进得了城?如何能安心留下来?又如何能发展致富?9月1日,记者带着一系列问题,走进瓮安县城乡,探寻瓮安转移脱贫的点滴做法。

 

        如何让贫困农民进得城来?

        ——靠“三房”融合“三策”叠加

 

        如何让贫困农民进城买得起房?这个很多贫困农民想都不敢想的问题,无疑是摆在“转移脱贫”面前的一大难题。

        张荣富是瓮安县猴场镇金竹村土地坡组农民,一家4口人,属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

        今年7月,张荣富一家申请为转移脱贫户后,在瓮安工业园区附近的生态移民安置区购买了一套91平米的住房,按照相关政策,他可以享受宅基地复垦奖补、生态移民补助、转移扶贫补助,以及县政府鼓励农民进城居住的“521”政策奖励,各种补助和奖励算下来,所差不多了。搬进城后,张荣富一家还能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基本公共福利,以及政府提供的培训就业机会。

        为了让转移脱贫对象能在城镇买得起房,瓮安县整合国家保障性住房、生态移民房、农村危房改造三大住房政策,推出了集中安居房、城镇保障性住房、商品房等多种“房源”,降低购房成本,群众可自主灵活选择,以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条件的家庭住房需求,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全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目前,瓮安县在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1000套集中安居房,一期250户即将交付使用。对选择购买商品房的,由政府协调房开企业享受团购优惠价。自2014年以来,该县农业转移人口已在城镇购买商品房3345套,占商品房销售的一半以上,推动了瓮安的城镇化发展。

        为了减轻贫困农户的购房负担,瓮安县推出了“三策”叠加的优惠政策,让贫困农户享受到土地增减挂钩、转移脱贫补助、计生帮扶等多重奖励政策。对自愿申请复垦宅基地的,按每平米200元发放补助,搬迁后,政府分别给予每户5万、2万、1万的奖补。对属于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县城、乡镇购买住房或者在农村集中规划点自建住房的,每户每人一次性给予5000元装修补助,属于独女户、二女户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居住后每户可享受计生部门一次性补助1万元,最大限度地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转移脱贫。

        “三房”融合、“三策”叠加的举措,让许多有进城愿望的贫困农户圆了安居梦。

        据了解,该项工作启动以来,全县已有3315户11600人的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市民化。

 

        如何让贫困农民留得下来?

        ——靠“三保”衔接消除后顾之忧

 

        农民进城后能否得到最基本的生活医疗保障?这是许多农民最担忧的问题。

        张海龙是瓮安县猴场镇石板坪村羊场组村民,一家4口人,是精准扶贫对象,也是瓮安县转移脱贫的受益者。今年7月,他在县城的绿城小区购买了一套商品房,搬进城后,身份将由原来的村民变为市民。这不仅仅是称谓上的改变,而是真真切切地享受到了与城里人同样的社会保障。一家四口进城后,均可参加城市居民养老保险和城镇医疗保险,今后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

        为了消除贫困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瓮安县通过推行城乡衔接的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灵活的户籍政策,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平稳衔接和过度。

        按照相关政策,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固定就业或灵活就业人员,均可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对精准扶贫人口自愿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每人一次性给予5000元参保补助。进入城镇居住前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可转换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按月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后,可转为非农户籍,也可办理城市居住证保留农村户籍,两种选择均可享受城镇居民13类24项有关教育、医疗、工商、税务、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权利及待遇。

        目前,在农业人口转移中,已有13388人办理了城市居住证,6478人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障,3915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4550名随迁子女全部在城镇入学。

 

        如何让贫困农民进城发展?

        ——靠“三业”协同增强造血功能

 

        农民进城后靠什么生活?这是许多农民进城前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能否搬得来、留得下、能发展的关键。

        对于常年在城里打工赚钱的张海龙来说,“转移脱贫”政策,帮助他一家人圆了多年的进城梦。

        按照县里的相关政策,他和妻子经过相关培训后,可以进入经济开发区的企业里做产业工人,结束了在县城打零工、做苦力的“农民工”身份。

 

        对于进城人员,瓮安县采取发展产业、增加就业、鼓励创业的“三业”协同举措,推动转移人口的就业创业,着力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后的自我造血功能。

        瓮安县以磷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加工制造、现代高效农业、文化旅游养生养老、现代物流和电子商贸五大产业为重点,引导个人创业和民营企业投身重点产业发展,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目前,瓮安经济开发区入驻企业已达132户,创造了近万个就业岗位。

        对于有能力创业的转移人口,从手续办理、贷款申请、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自主创业者最大限度的扶持。比如,在农民工创业园创业的,均享受“一免两优三扶四规”扶持政策,可优先享受贷款金额最高8万元、贴息期限最长2年的农村青年创业和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优先享受“3个15万”补助政策等等。据统计,目前该县已有24名农业转移人口在返乡农民创业园创业,带动1500余名群众就业。

        该县还规定,对于农业转移人口自愿参加集中普惠制培训的,除培训免费外,还给予培训补贴,免费提供职业介绍,每户至少推荐1人到园区企业或公益性岗位工作。技能培训后有一技之长的青壮劳动力,可通过区域劳务合作,输送到外省务工。

        瓮安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刘知祥说,转移脱贫政策,至少在三个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加快了新型城镇化进程。瓮安城区建设面积从原来的9平方公里扩大到去年的1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38.5%提升到47.58%;二是提升了居民收入。转移到城市的农村人口在城镇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拓宽了增收渠道。去年,瓮安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1891元和7519元,同比均有大幅增长;三是带动了房地产市场。今年1至8月,全县商品房投资达9.67亿元,建成面积40万平米,销售面积30.9万平米,销售总额达11.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