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精品工程 无愧子孙后代

04.06.2014  19:20

  惠水至罗甸高速公路12段项目副经理柴国绪轻轻掀开路面塑料膜,午后阳光照到里层晶莹剔透的颗粒上,折射出夺目光泽。

 

  “高速公路路面施工就像人的肌肤保养,不仅需保证质量,还要达到美容效果。”柴国绪介绍,路面基层施工要求十分苛刻。此时,在他身后,十多名工人熟练地牵着一卷节水保湿养生膜,为路面做“保鲜”处理。

 

  距离惠罗高速400多公里远的东面,铜仁凤凰机场正在实施不停航的改扩建作业。尽管施工难度大、工期紧,但因坚持严把质量关,至今未发生一起事故。“摸着石头过河也要打硬仗!” 项目副指挥长宋杰骄傲地说。

 

  从陆地到空中,贵州每一条通道都有自己的建设“密码”。

 

  这套“密码”,能让建设者们穿山越岭,以飞快旋转速度,将一条条崭新的“文明路”、“放心路”架设至村村寨寨;能让贵州的美丽新空港,为67个国内外城市的旅客,提供安全舒适的高质量服务。

 

  而解码的钥匙,正是建设通道过程中,坚持科技创新,狠抓建设质量,一心打造贵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精品工程”的专注和毅力。

 

  贵州山高、谷深、滩险,自然条件极其复杂,交通建设总会遇到各种各样难以想象的难题。

 

  面对困难重重,贵州交通人的回答掷地有声——

 

  “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

 

  于是,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被创造出来。

 

  在瓮安县和开阳县交界处,贴着陡峭悬崖,一座巨龙般的桥梁飞架南北。

 

  “在贵州山区,造一座跨度这么大的悬索桥更是难上加难!”4月11日,贵阳至瓮安高速公路项目总工程师张明闪带着记者,爬上清水河大桥一岸的陡坡边缘。他手指过的方向,皆是落差极高、地势险要的峡谷,“技术难,吊装难,运输难,修桥的所有困难都遇到了。

 

  为此,工程人员在结构设计、构造处理、关键技术和管理养护等方方面面下足了功夫。

 

  矗立在记者面前的亚洲山区“第一长”钢桁梁悬索桥,采用传统悬索桥钢桁加劲梁上的正交异性钢板面板嵌入钢桁梁,大幅增加了结构的刚度和耐久性,主缆的干空气防腐技术,为国内悬索桥参数设置提供了详尽样本。

 

  为建设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高质量工程,建设者们殚精竭虑,想尽了各种办法。

 

  说起“亚洲第一钻”,今天石俊仍然认为是自己修路数十年来开的最大眼界。

 

  2011年,时任大兴至思南高速公路十八标项目党工委书记的石俊,带着队伍来到乌江岸边时,一下子震惊了:“两岸是100多米深的陡坡地形,土质结构松散,要在汛期之前打完孔桩,简直不可能。

 

  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为赶工程进度,再大的困难也必须克服。工程队日夜兼程,将亚洲最大的旋挖钻机从北京拉到乌江边上,100多名工人不分昼夜连续工作69小时,耗用钢筋420吨,浇筑混凝土3420方,终于赶在汛期到来之前完成了施工任务。

 

  大思高速公路已经通车半年,直到今天,沿线的村民中间仍还流传着修路工人穿越苗王坡的故事。

 

  苗王坡是铜仁通往西部5县及遵义的主要通道,坡上32公里的盘山公路,坡陡弯急,被当地人称作“天险”。打通4000多米长的苗王坡隧道,是大思高速公路建设的主体控制性工程。

 

  “我们探测过了,苗王坡山体是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面,结构松散,若是作一般隧道技术处理,肯定容易坍塌。”第九标段项目经理吴思国回忆说,我们用上了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工人们扎进蚁虫堆里,风餐露宿,保持每天挖掘进度3到4米,并做到了安全质量零事故。

 

  这条全线最长的隧道开通之日,村民们点起鞭炮,捧来自家酿造的米酒,欢呼之声响彻山谷。

 

  乘着米酒的微醺,吴思国又为记者讲述了一个关于挑战“生命禁区”的修路故事。

 

  “往六盘水方向走,过水城至盘县高速公路松河隧道约10分钟路程,便到了所有贵州筑路人都知晓的发耳隧道。”吴思国说,发耳隧道的瓦斯浓度和穿越煤层数在国内已建高速公路中十分罕见,施工时一旦瓦斯爆炸,没有逃生希望。

 

  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建设者来到中国矿业大学取经,请来煤矿的技术员现场指导。用煤矿生产方式开凿隧道,组建了对应的防突队、地质队、抽放组、监控组、通风组,建立了最完善的煤矿防爆电气系统、通风系统、瓦斯监控系统、瓦斯抽放系统。这种如履薄冰的日子,一直持续了3年。

 

  “后来呢?”记者好奇地问。

 

  “后来啊,发耳隧道成功建通,还被写成了《公路瓦斯隧道施工及安全技术》一书,被视为国内公路瓦斯隧道施工的参考教材。

 

  “怎么每条路的故事都那么惊心动魄?

 

  “因为贵州的每一条高速路,就是一座‘路桥博物馆’,所有地质结构、所有难关、所有奇思妙想都装在这里面。

 

  如果说,在连绵群山中辟路,是广袤天地里的次次跋涉,那么对于机场改扩建工程来说,则是“螺蛳壳里做道场”,难度和精度一点都没有减弱。

 

  4月22日,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T2航站楼迎来“一周岁”,这幢现代化建筑在阳光下格外耀眼。

 

  辉煌背后,则是将汗水和智慧发挥到极致的成果—地质复杂,场地狭小,机场改扩建工程既要保证工程进度,又要保障航班运输正常。交叉重叠的难题交到1500多名施工人员手中,变成了历经两年栉风沐雨、日夜鏖战的群像图。原计划三年完成的贵阳机场二期扩建工程,仅用了730天就竣工验收,在国内同类机场建设史上创造出令人瞩目的“贵州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