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蚕种场蚕室旧址开始修缮 将打造成运河文化展示馆

09.06.2015  17:12

扬州蚕种场蚕室旧址(育种大楼)

扬州蚕种场蚕室旧址(育种大楼)奠基石碑

中国江苏网6月9日讯 2015年6月13日为第10个“中国文化遗产日”,记者昨获悉,扬州蚕种场蚕室旧址大楼已经开始修缮,预计修缮工程为期5个月左右。随后,广陵区文新局还要将其打造成大运河(广陵段)遗产监测预警展示中心和运河文化展示馆。为力求将大楼修建成昔日的风貌,并丰富今后的陈展,广陵区文新局通过本报向市民征集与扬州蚕种场有关的老照片、老物件。

曾有千亩桑园

扬州“栽桑养蚕”历史悠久

扬州“栽桑养蚕”有着悠久的历史。蚕桑业的发展,还衍生了蚕桑文化,李斗《扬州画舫录》中就提到有《养蚕》歌,而在玉带河和漕河,还有着体现农耕文明的“邗上农桑”(清朝扬州北郊二十四景之一)。民国时期,在扬州城东郊建成“扬州蚕种场”,有上千亩桑园。

上世纪80年代,扬州蚕桑业开始大发展,除了扬州蚕种场,江都、高邮、仪征也先后建了蚕种场,相关负责人认为,这主要是当时工业还不发达,蚕丝成为出口换汇的重要产品。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扬州蚕桑业发展到历史顶峰,为了协调蚕桑业的发展,扬州还成立了专门的蚕丝公司。而加工蚕茧的缫丝厂,除了市区外,县(市)也都有开设。

2002年后,扬州蚕桑业发展开始走下坡路,与之相对应的是,各个蚕种场也淡出人们的视野——先是扬州蚕种场关闭,后来江都蚕种场、仪征蚕种场、高邮蚕种场也陆续关闭。如今,只留下了“扬州蚕种场大楼”这一历史遗迹和一条以桑命名的道路——桑园路。

全省最早的蚕种场

始建于1917年,抗战中遭破坏

位于广陵区五台山路50号的扬州蚕种场蚕室旧址大楼,建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江苏省政府投资兴建的这幢蚕育种大楼,占地面积454.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17.2平方米,坐北朝南。广陵区文新局负责人戴红兵称,扬州蚕种场蚕室旧址大楼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扬州蚕种场始建于民国六年(1917年),全称为“江苏省扬州模范原蚕良种场”,是全省最早的一个蚕种场,以种苗繁育和蚕桑示范为主,为当时江苏、山东、安徽等省发展丝绸事业、繁育原蚕良种的基地。可惜,抗日战争时期,扬州蚕种场内设施遭较大破坏,曾被熊育衡陆军第三师所属汪伪军侵占,解放战争期间,也驻扎过国民党黄伯韬整编148师443团所属部队。

解放后,扬州蚕种场规模不断扩大,经过开荒整地,桑园面积扩大到300亩。该场除担负着向全省各蚕种场供应、推广优良原蚕种任务外,还为许多蚕种场提供保种服务。进入上世纪60年代后,由于东郊一带工业的发展,大气污染严重,蚕种场开始停繁原种,场房改作他用,原有扬州蚕种场的土地大多开发为幸福、桑园等居民住宅区和古运河风光带。

旧址大楼开始修缮

将打造成运河文化展示馆

扬州蚕种场现存大楼一幢,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江苏省政府投资兴建的蚕育种大楼,上面三层,地下室一层,当时定名为第四蚕室,在大楼南墙上嵌有“江苏省立蚕种制造所添建育种室奠基纪念”奠基石。据了解,在扬州蚕种场西大门前古运河边,还曾竖有一座约10米高的牌楼,上刻有“江苏省扬州原蚕良种场”十个大字。

虽然经历了历史沧桑,但是,扬州蚕种场蚕室旧址大楼布局、构架基本完整。2013年12月中旬这里曾发生火情,所幸被及时赶来的消防人员及时扑灭。

为了使扬州蚕种场蚕室旧址大楼“延年益寿”,最近,广陵区文物部门开始对这幢大楼进行修缮,“它是扬州市公布的第二批历史建筑之一,我们力争将它修旧如旧。”据戴红兵透露,此次修缮工程预计5个月左右的时间,随后将进行装修、布展,将其打造成大运河(广陵段)遗产监测预警展示中心和运河文化展示馆。

征集老照片老物件

为古运河增添一个新人文景点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中,扬州蚕种场蚕室旧址的发现,对研究近代扬州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市文物专家表示,扬州近代工业的典型代表“两爿半厂”:一个是麦粉厂,一个是电厂,半爿厂即是蛋厂(蛋厂半年开工半年歇业,故称半爿厂),可见近代扬州工业的发展很有限,而扬州蚕种场的发现,为扬州近代工业发展史又添加了一个新的亮点。

此外,扬州古运河沿岸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现有扬州麦粉厂、东关古渡、东门遗址、吴道台宅第等。扬州半爿厂也在古运河沿岸,可惜老厂的建筑已难觅踪影。扬州蚕种厂蚕室旧址的发现将为扬州古运河增添一个新的人文景点。

同时,广陵区文新局也通过本报征集扬州蚕种场老照片、老物件,力求将扬州蚕种场蚕室旧址大楼修建成昔日的风貌,同时实物资料也可以丰富今后的陈展。即日起至今年9月,如果您想捐赠见证这段历史的老照片、老物件,可拨打电话87341553,一旦采用将获得适当的奖励。

通讯员杨文物

记者陶敏文/图

原标题:扬州蚕种场蚕室旧址开始修缮 将打造成运河文化展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