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项目岂能沦为贫困地负担?

11.09.2015  00:01

               

 

7年前担任大垅村村支书的王建红,到现在也没想通,为啥当初一个个令全村人“兴奋不已”的扶贫项目,如今却变成了压在所有村民心头上的“一块块大石头”:“扶贫项目本来是想让我们脱贫致富、改善生活,可村子咋就越脱越贫了呢?”(9月9日 新浪新闻) 大垅村村支书王建红最后无力的叹息,一句“僧多粥少”道尽了无数悲凉、不尽心酸。为何翘首期盼能改变全村命运的扶贫项目,到头来不仅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更是负债累累、债台高筑;为何致富能手好心回乡带领群众修通道路、脱离贫困的美好愿景,最后不仅脱贫无门、化为泡影,还被迫过着东躲西藏的日子;这一幕幕说明了什么?正是这些画面不断敲打和提醒着我们国家的整体贫困程度还较高,脱贫措施扶贫项目较少,帮助扶贫力度不够,距全国人民全面步入小康社会还有较大差距。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部分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始终保持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黄土路时期,没有通向外界的脱贫道路,没有喝上自来水,甚至没有用上安全电,即使村里有物产,也没有出去交换获取利益的机会,正所谓“要致富先修路”,可所需资金和压力又岂能是一个贫困村所能承担和负荷的。有的地方不乏有扶贫专项资金使用不当,主观色彩浓厚,没有落实到真正贫困的地区,进而导致贫困地始终摆脱不了贫困的局面。 脱贫之路漫漫长。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但是,贫困地区发展滞后问题没有根本改变,贫困人口生产生活仍然十分困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 总而言之,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相继推出精准扶贫、从机关优秀干部中选派第一书记带领贫困村突破发展瓶颈,为贫困村注入新鲜活力等一系列举措,不断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让扶贫项目真正惠及民生,创新实干打赢扶贫攻坚战,为全面迈入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王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