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特派员下乡:被老乡需要的感觉真好

28.11.2017  22:43

农技特派员下乡:被老乡需要的感觉真好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汪军、李坤晟 

    8月底,贵州铜仁还是炎夏,日头很大。毛照新吩咐人切好又沙又甜的西瓜,招待蹲在大棚里的邓海平和顾昌华。

    毛照新是铜仁市万山区敖寨乡中华山村委会主任,也是当地有名的脱贫致富领路人。他带领乡亲们发展食用菌脱贫攻坚的事迹今年5月登上了《人民日报》。

邓海平在观察食用菌长势。受访对象供图

    “顾老师、老邓,来这边吃西瓜。”毛照新喊道。

    毛照新很尊重顾昌华和邓海平。顾昌华是铜仁市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邓海平是铜仁市科学院农业专家。

    中华山村有上千亩食用菌。用毛照新的话说,大棚里密密麻麻的菌棒,不仅是钱袋子,还让村子摘掉了贫困帽。但他知道,没有两位知识分子指导,村里的景况可不会这么好。

     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乡下

    “为什么实际产值匹配不了预计产量?有损耗一旦销售不出去,只能烂掉。我算过,刨去成本1棒大概赚5角钱。

    “最难的还是销路。只有种黑木耳才挣钱。黑木耳能卖干货。这里太偏僻了。必须把销售范围扩展到800公里。当地肯定消化不了。到了雨季,山上野生菇子都长出来。不好销嘛。

    “你说得对。香菇也能卖干货。但香菇大棚不便宜,普通农户要负担更高的成本。

    ……

    在闷热的香菇大棚里,记者刚凑上前开了一个当地食用菌的话头,没等自报家门,蹲在地上的邓海平就用沙哑的贵州味普通话噼里啪啦,像打机关枪。

    当记者说明来意,刚才说个不停的邓海平连忙摆手道:“你去采访顾老师。她是专家。

    顾昌华是铜仁市食用菌首席专家,一身黑衣白裙,气质温婉大方。她一边擦着额头上的汗,一边对记者说:“过几年我都快退休了,你们多宣传宣传邓老师吧。

    原来,顾昌华和邓海平在两年之前并不认识。直到他们有了共同的身份——铜仁市万山区农业科技特派员。

    2015年,贵州省掀起“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从当年起,贵州每年从农业事业机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相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农业产业化企业等组织和选派500名农业园区、乡镇科技副职,1000名农业科技特派员,8500名农业辅导员,共10000名农业专家下乡服务。

    现在两人的手机电话簿和微信通讯录全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技术骨干,甚至普通贫困户。他们随时准备着为遇到难题的老乡提供技术咨询。

    更多的时候,为了做出最正确的判断,他们都奔波在实地调研的路上。

    邓海平说:“我的时间现在三分之一在单位上班,三分之一在万山区的农村跑,三分之一服务铜仁市其他区县的农村。

科技特派员成贵州贫困山区产业“健康管家”
    新华社贵阳11月27日电 题:科技特派员成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