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信仰镌刻在大地上

04.01.2017  13:35

  伴随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与希冀,在温暖的阳光抑或淅沥的细雨中醒来,新年的曙光正式开启了公元2017年的时间之门。

  这是《贵州民族报》第3171期,我们在这里与您相遇。在挥手作别的2016,我们共同见证了这个东方巨人焕发的蓬勃生命,也聆听了多彩贵州跨越发展的时代强音;我们在社会的转型中悲喜交集,也在时代的变迁里守望前行。

  立足于多民族聚居贵州这片多情的土地,作为新中国第一张民族类综合大报的《贵州民族报》,在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洪流中,在“人人都是记录者”的全媒体生态体系里,时刻都在叩问自己:“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该向何处去?”“我们该用怎样的方式和力量,承载起时代的使命与希望?”

  不停的追问,一如我们对真理、对事实从未停止探究的脚步。就是在这样不断的心灵叩问和实践与思考中,抚今追昔,我们认为,必须始终坚守信仰信念,忠诚担当作为!

  西方大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引起我们内心深深的震撼,一个是我们头顶灿烂的天空,一个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准则。这种准则对于媒体人而言,就是信仰。

  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选择和持有,是一个人或团体行动的准则和指南,是勇往直前的内在动力和不竭源泉。今天,特别是在价值多元、选择多样、包容个性的当下,道德的滑坡、信仰的缺失,成为这个时代的一大“痛点”。信仰缺失带来的迷茫,困扰着我们前进的信心和脚步。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诞生于改革开放之初的《贵州民族报》,一直坚持着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鼓与呼的信仰,坚持着传播正能量的信仰,坚持着宣传正面主旋律的信仰,坚持着担当时代引领者的信仰,为多民族贵州的跨越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民族新闻人是“当下”的记录者,也是“历史”的见证人,更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瞭望者。经过31年的探索和实践,今天的民族新闻人,心中有信仰,脚下有阵地,把对党、对国家、对各族人民、对新闻事实、对良知与道义的信仰,深深地镌刻在大地上。

  今天,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和认识信仰?托尔斯泰认为:信仰,是人生的动力;诗人惠特曼则说: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对于民族媒体人而言,信仰就是面对社会唱衰纸媒发展时的坚定与执著,就是民族类媒体面对复杂竞争环境时的自信与笃定。

  正是在这样的信仰坚守下,我们努力守好民族舆论的主阵地,发出各民族同胞的声音,构建民族主流叙述和话语权,致力于打造独具特色的民族舆论场,凝聚起各民族同胞最大的关注度和最强有力的影响力,共同为把贵州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添砖加瓦。

  当然,作为一项“永远在路上”的事业,我们对民族传媒事业的探索永远是“进行时”,我们的实践永无止境。未来的日子里,不管世事发生怎样深刻的改变,我们仍将把这种信仰坚如磐石地镌刻在脚下这片热土上,努力书写贵州各族人民小康路上不朽的时代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