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政协报】民革省委建言:全力把贵州打造成为中国山地户外运动大省

04.06.2014  21:36

  山地户外运动在欧美已经开展近两个世纪,上世纪八十年代引入我国,现正被国内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企业、个人所认识和重视。

  2014年1月,在政协贵州省十一届二次会议上,民革贵州省委提出《关于打造中国贵州山地户外运动大省、提高“国民幸福指数”GNH的几点建议》,受到了会议的高度重视,成为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全程了解督办的9个重点提案之一;主办单位为省体育局,并把省旅游局、省委宣传部、省经信委、省教育厅、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国土厅、省林业厅作为协办单位,组成强大阵营,以此推动我省贵州山地户外运动的健康快速发展。

   在贵州大力发展山地户外运动的有力依据

  经济发展指数与幸福指数的脱节。国民幸福指数GNH是人们幸福感的度量值,是反映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山地户外运动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户外运动作为一项社会文化现象,它从生活方式、社会传统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保护等方面深刻的影响着社会,产生着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一是有利于提高国民幸福指数,增进国民身心健康,维持社会和谐稳定。二是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社会就业。户外运动产业包括户外用品制造业、旅游商品制造业、户外消费业和服务业。以美国为例,户外活动直接创造的产值是2890亿美元,仅次于通讯业处于第二位。三是有利于促进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美国的户外运动加快了特色山区城镇化,已成为那些依靠生态体育旅游业而发展的乡村经济命脉。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十二五”开局以来,我省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已经进入快车道。然而,在以幸福指数为代表的综合考量中,我省从2011年的全国第五下降到2012年第十和2013年第十一位。

  贵州具备政策优势地域优势和民族文化优势。201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号)提出“加强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支持建设国家生态型多梯度高原运动训练示范基地和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休闲基地。”这为贵州体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贵州山川秀美、气候宜人、文化多样。2013年7月份中国避暑城市排行榜排名,贵阳以第一名位居榜首,贵州境内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喀斯特地貌占全省总面积的61.9%,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峰林、峡谷、天坑、石林、溶洞、湖泊遍布全省,加上得天独厚的气温,贵州年平均气温15℃,全年有300至330天可以进行户外体育休闲运动。贵州共有49个民族,各民族古朴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保存完好,风格迥异。这些原生性、独占性、稀缺性、多样性的文化资源,为山地户外运动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省山地户外运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省自1988年开始尝试开展山地户外运动以来,坚持以赛事为引领,全省9个市州的23个风景区、保护区开展了登山、户外徒步、露营、攀岩、探洞、漂流、穿越、溯溪、垂钓、汽车、滑翔伞、自行车、越野跑、水上运动等10余个山地户外运动项目,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一是项目有限、内容趋同、消费基础和市场支撑力不足。与建设中国山地户外运动大省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休闲基地的定位有差距。

  二是无龙头企业和品牌项目,缺乏影响力和美誉度。对投融资的引导不足,体育旅游经营单位还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状态,缺少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集团和具有市场号召力的品牌项目。

  三是各自为战,缺乏系统整合。尽管部分市、州重视体育旅游的发展,但这些规划明显存在理念相似、项目趋同、运营方式雷同,无明显的差异点,更缺乏协同点。

  四是缺乏体育旅游的专项投入。开展体育旅游的单位和景区在游客集散中心、标牌体系、步道和自行车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方面存在不配套、不健全、低标准从而造成经济效益差,招商引资难等问题。

  五是相当一部分体育旅游项目缺乏文化内涵,吸引力差。经营单位只注重机械复制和数量扩张,不注重文化深耕、艺术提炼、创意驱动。

  六是对渠道和主要客源地市场开拓不够。与省内外的旅行社缺乏有效沟通,没能根据贵州山地户外运动资源和项目的差异性进行有效的宣传和推广。

  七是开展体育旅游的专业人才队伍数量少、质量低、分布不合理。特别是缺乏懂旅游、懂体育、会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体育旅游人才和开展山地户外运动的技术型人才。

  八是体育部门与旅游部门之间还缺乏制度性的沟通和协作机制。体育部门还停留在体育搭台、旅游唱戏传统的思路上。

  大力发展我省山地户外运动的对策建议

  省委书记赵克志明确指出,“要改变滞后面貌,缩小发展差距,必须按照改革开放的思路、用发展的观点、发展的办法来看待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山地户外休闲产业是减少对投资依赖、拉动消费与扩大外贸进出口增长、促进地方旅游产业的提升、民族文化融合、培育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强力支撑。

  为此,民革省委建议:

  1、把发展山地户外休闲产业纳入贵州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之中,以此打造贵州生态体育旅游升级版。山地户外休闲产业具有低能耗、强关联、多就业的“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特点,具备增强民众身体素质和幸福指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山地户外体育运动的开展助力我省生态旅游。

  2、把贵州打造成山地户外运动的国际休闲度假中心,作为继“烟、酒、茶、多彩贵州旅游和中药材产业”五张名片之后的第六张名片,把山地户外设施建设纳入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和100旅游景区建设之中。同时,根据各地资源禀赋,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风情小镇,如格凸河攀岩小镇、24道拐汽车营地小镇、万峰林徒步小镇、百里杜鹃山地车小镇、坝陵河户外运动小镇等。

  3、扶优扶强,壮大体育旅游市场主体。鼓励和引导体育部门利用场地、设施、专业人才组建体育旅游企业,开展体育旅游业务。支持旅游企业兼并收购、合资合作、战略重组,引导体育旅游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鼓励优势旅游企业采取资本扩张、品牌输出、特许经营等方式,推进连锁、联合和集团化经营。给予户外运动俱乐部具有旅行社同等的合法地位,并给予优惠政策。

  4、把山地户外运动的步道建设与2014年“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成县乡道路1300公里、通村水泥路1.4万公里的实施相结合,并与周边省市相连,形成入户进村的运动环线,打造成国家户外运动平台。

  5、大力发展旅游商品, 特别是发展极具特色的民族旅游商品, 对于贵州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民族旅游商品具有较强的创汇能力。同时,发展民族旅游商品, 既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又可以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剩余劳动力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拉动消费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