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抢抓高铁时代新机遇发展民族文化乡村游

19.01.2015  18:35
  面对“高铁时代”新机遇,黎平县实施文化引领战略,抢占侗族文欢旅游产业制高点,发挥黎平的文化、生态等集合优势,以文化旅游产业引领县域经济发展,努力打造侗族文化旅游发展创新示范区,抢占高铁旅游新市场。     肇兴景区距贵广高铁从江站3公里,肇兴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古镇”“全球最具诱惑力的旅游目的地”。2014年12月26日贵广高铁开通当天,从首列广州方向开来停靠在从江站的列车中走下了265名旅客,其中有206人直奔肇兴侗寨旅游。高铁的开通,使黎平融入了泛珠三角3小时经济圈,打开了黎平面向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旅游市场。     从2012年起,黎平县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经营理念,5A级标准、全产业链要求,斥资8.2亿元,打造了以肇兴侗寨为核心、以侗族文化为魂魄的肇兴景区。景区辐射到堂安、纪堂、登江、厦格上寨、厦格下寨、己伦、上地坪等周边7个村寨和萨岁山及皮林溶洞群,构成约38平方公里的侗族文化旅游区。目前,该景区有餐饮店60余家,住宿宾馆70余家,床位1000余张,有酒吧、民族服饰、工艺品、银器、土特产、画廊作坊等旅游精品店200多家,基本具备了接待能力,在高铁开通后,第一时间抢占了旅游市场。     为推动民族文化旅游向纵深化发展,黎平县还打造了肇兴-天香谷-四寨-黄岗-铜关-地扪的精品乡村旅游线路,突出沿线重点传统村落文化产品的差异性体验,在精品线路沿线的重点民族村寨,谋划和配置旅游产品要素,打造乡村体验游,盘活民族文化旅游市场。     黎平县岩洞镇铜关村希望将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打造成黎平新的旅游景点,给老百姓带来实惠。为抢占高铁市场,铜关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加快了建设进度,并已于高铁开通前开馆运行。铜关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占地46亩,由19栋木质吊脚楼组成,包括侗族大歌音乐厅、戏台、社区活动中心、专家工作站等区域,是全国唯一一个侗族大歌博物馆,是原生态侗族大歌的研究基地,专家及游客们可以在这里进行侗族文化的体验,研究并记录侗族大歌,与村民一道分享他们以大歌为主的文化生活。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研究中心的建成开馆将成为原生态侗族大歌的研究基地,专家学者们将可以在这里进行侗族文化的体验,研究并记录原生态侗族大歌。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研究中心的建成开馆将成为原生态侗族大歌的研究基地,专家学者们将可以在这里进行侗族文化的体验,研究并记录原生态侗族大歌。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研究中心的建成开馆将成为原生态侗族大歌的研究基地,专家学者们将可以在这里进行侗族文化的体验,研究并记录原生态侗族大歌。     述洞是精品旅游线路上的另一个村寨,与铜关不同的是,该村寨重点突出民族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成立了蓝靛专业合作社,将纺纱、织布等传统手工艺集中展示出来。黎平力争将述洞打造成为一个以独柱鼓楼为核心、古朴寨貌为依托、传统手工艺传承展示为基础的侗族文化集中体验区。     地扪是侗戏的发源地,是“贵州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侗戏之乡”,也是中国传统村落的示范点,被广大游客誉为时光边缘的村落。近年来,地扪依托完好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充分利用侗戏之乡文化品牌,积极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活动,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长廊——侗戏汇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等活动,进行对外宣传和推介,成为游客进入黎平侗乡必游的古村落之一。     可以说,黎平的每一个古村落都有其独特的特点,精品旅游线路上的每一个村寨,都有其游玩及体验的特色,他们的歌有不同的唱法,琵琶有不同的弹法,节日有不同的过法。厦格泥人节、肇兴谷雨节的疯狂、龙额村社节的含蓄、四寨摔跤节的豪放、黄岗喊天节的神秘、铜关十八腊汉歌会的豪情、地扪千三欢聚节的大气等等,都能在精品线路上逐一细细品味,并让每一个游客乐不思蜀。     近年来,黎平县加大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举办了民族文化进课堂工程、实施了侗族大歌歌师及文化传承人培训计划,通过培训和命名侗族大歌传承保护骨干人才、建立侗族大歌传承室、组建农民侗族大歌队、建设生态博物馆和侗族大歌山水实景展演基地等形式,积极推进侗族大歌和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发展。并将民族文化与发展旅游产业相结合,形成了人人能充当旅游使者,人人能成为文化传承人,处处能成为文化传承所的生活格局,走出了一条低碳、环保、富民的文化生态旅游之路。